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當心被寶寶哄得團團轉

不要以為只有父母才會哄孩子開心, 其實, 孩子也會“哄”父母, 只不過孩子的“哄”中“忽悠”比重大了許多。 還真別說, 許多父母常常會被孩子“哄”得雲裡霧裡尚不自知。

那麼, 什麼樣的孩子會“哄”爸爸媽媽呢?花樣百出的“哄法”又反映了孩子什麼樣的心態呢?

從只會被爸爸媽媽“哄”, 到開始“哄”爸爸媽媽, 對孩子而言, 是一段不短的心路歷程, 從中折射出家庭環境、親子互動的方方面面。

招數1:靜悄悄的反抗

特寫鏡頭:小惠正在家裡開心地看動畫片, 爸爸過來說, 這樣子不好, 你快上一年級了, 應該多看點書, 到房間去看書吧。

Advertisiment
小惠很不樂意, 可又不敢反抗, 只得噘著小嘴巴進了房間。 她把書放在桌子上, 就開始玩起小刀、橡皮和文具盒。 一邊玩一邊看著房門, 擔心爸媽突然進來。

心理分析:專制型的父母 Vs. 呐喊自由型孩子

像小惠這樣“哄”父母的方式在孩子中很多見, 她沒有用言語來反抗父母的命令, 卻用表面順從實際對抗的行為來“哄”他們。

在心理諮詢中我發現, 小惠的爸爸媽媽非常專制, 他們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必須由父母來決定什麼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途徑。 平時, 他們嚴格規範小惠的一言一行, 稍有越軌, 就毫不留情地批評甚至打罵。

小惠上了幼稚園後, 爸爸媽媽要求她一定要聽話, 不能讓老師批評。 於是, 在幼稚園裡,

Advertisiment
小惠一直非常乖, 很內向, 不大和小朋友說話、玩耍, 幾乎不參加集體活動, 總是一個人安靜地呆著, 因為她擔心自己一“調皮”, 爸爸媽媽就會批評自己。 老師為小惠的狀態很著急, 敦促她父母將孩子帶到了諮詢室。

我告訴小惠的爸爸媽媽, 小惠的問題是他們無限誇大了父母的作用。 父母的作用只是將生命傳遞給孩子, 給予愛, 輔助孩子健康成長。 若把自己視為孩子的“上帝”, 有權決定孩子的一切, 那麼, 在這樣的“淫威”之下, 可憐的孩子為了獲取父母的愛和關心, 很多時候就會百般委屈自己。 但這樣做的時候, 孩子的內心裡其實非常逆反。 長期下去, 雖然成了乖乖女, 卻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給父母的建議:

1、尊重孩子, 努力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Advertisiment
少指手劃腳, 多推心置腹;
2、凡事多詢問孩子的想法, 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商量應該怎麼做;
3、和孩子約法三章:當父母表現專制的時候, 孩子可以指出來;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 父母也要指出來。

招數2:勤於道歉

特寫鏡頭:傍晚, 媽媽帶著豆豆到社區的兒童樂園玩耍, 頑皮的豆豆奔來跳去, 沒一會兒就把一個小小孩給欺負哭了。 豆豆的媽媽趕快去哄, 豆豆則躲得遠遠的, 看到媽媽把小夥伴哄好了, 才跑出來。 媽媽剛想教訓他, 他就磕頭如搗蒜般地道歉起來:“媽媽, 以後我再也不這樣了, 我保證。 我不是故意的, 媽媽相信我吧……”看著兒子這樣誠懇, 媽媽也心軟了, 心想男孩子調皮搗蛋也不是大問題, 於是, 就像以前發生過的無數次一樣,

Advertisiment
事情也就這樣算了。

心理分析:溺愛型父母 Vs. 狡猾型孩子

男孩子頑皮淘氣的確很正常。 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能量很多, 有使不完的勁。 經常跑來跑去, 和小朋友打鬧也是交往的一種方式, 可是, 如果以強淩弱就不同了, 如果父母不制止, 並向孩子說明道理的話, 孩子還會以為這樣做沒什麼大不了, 即使做錯了, 媽媽也會幫自己擺平的, 沒有關係。

豆豆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 他惹了禍以後, 就會跑得遠遠的, 說明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好, 所以, 才逃避開做了錯事的後果, 而且, 他能意識到媽媽可能會批評他, 所以, 他提前就向媽媽信誓旦旦, 又道歉又發誓的。 這樣“哄”媽媽的方式是非常成熟化的舉動, 而且有些虛假的成分。

Advertisiment
這是溺愛型家庭中孩子的典型表現, 正是他從父母的反應中習得的一種方式。

給父母的建議:

1、教育孩子學習動畫片中的哪吒, 當正義的小英雄, 要愛護弱小, 大家都喜愛這樣的小英雄。
2、在家裡牆上張貼兩張紙, 一個記錄孩子愛護弱小行為, 一個記錄欺負弱小的行為, 每個週末評定一次, 多表揚鼓勵孩子的正義行為, 也要委婉批評那些不應該的行為, 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
3、孩子一旦欺負弱小, 一定要嚴肅地指出他不對的地方。
4、在孩子“哄”你的時候, 保持頭腦清醒, 堅持原則。

招數3:甜言蜜語

特寫鏡頭:6歲的小強經常說一些成人的話, 甚至做一些成年人的事情, 比如唱流行歌曲, 要求父母給自己染頭髮, 甚至在幼稚園追逐小女孩,還模仿電視裡親吻。而且小強還很會逗父母開心,父母很高興,覺得孩子很懂事。

老師認為小強的很多行為過於成熟了,建議家長帶他去心理諮詢。而面對父母的詢問,小強振振有詞,說自己不過是模仿電視,就是好玩而已,爸媽沒有必要大驚小怪。都怪自己不好,讓爸媽擔心了等等。

心理分析:放縱型父母 VS 成人型孩子

小強的確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而且行為語言都很成人化,一見到我,就誇獎我說:“阿姨真漂亮,阿姨的衣服很有味道!”我聽了,感覺十分彆扭,這哪裡像一個6歲孩子的表現呢?

原來,小強的爸爸媽媽忙著做生意,沒有時間照顧他,就雇了一個保姆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此外陪伴他的就是“電視保姆”了。小強經常看電視到很晚,直到爸媽回來。小小年紀就開始無節制地看成年人的電視連續劇和各種娛樂節目了怪不得小強的行為和語言都趨向于成人化。

6歲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小強“哄”父母的方式也是模仿成人的做法,是從電視上學習來的。這正是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過於放縱孩子自由發展的結果。

給父母的建議:

1.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用有趣的親子活動來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2.給孩子買一些適合孩子的動畫片或者磁帶,用這些來填補他因為少看電視而帶來的空虛感。
3.對孩子的成人化舉動不予理睬,逐漸淡化他的行為。

招數4:眼淚加親吻

特寫鏡頭:青青在幼稚園裡是個特別乖巧懂事的孩子,可是一回到家裡,馬上就變了樣,吃飯要媽媽喂,睡覺要媽媽陪,而且脾氣還很壞。無論媽媽怎樣勸哄,青青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湮。而一旦媽媽真的生氣了,青青就一臉委屈和害怕,痛哭得讓媽媽心疼,哭過後,又依偎在媽媽懷裡,撒嬌說自己不對,媽媽不要生氣了。然後就親個沒完沒了。弄得媽媽哭笑不得,拿她沒辦法。以前媽媽因去外地讀書,曾長期把青青放在父母家裡,她一直覺得自己欠了孩子很多。

心理分析:變化無常型父母 VS 缺乏安全感型孩子

在家是個小老虎,到了學校像只小綿羊,像青青這樣的小孩子還真不少。他們“哄”媽媽的方式也是靠殺傷力最強的眼淚和親吻。

這樣的孩子,往往有著喜怒無常的父母。父母開心的時候,會寵著他,答應他的一切要求,不管其是否合理;不開心的時候,就拿孩子撒氣,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也不予理睬,甚至還打罵孩子。在父母這樣動盪不安的“愛”下,孩子往往變得非常敏感,缺少安全感。

為了獲得安全感,孩子逐漸學會了“察言觀色”。觀察父母是否開心,開心的時候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無理取鬧,甚至大鬧天宮;父母不開心的時候,他就變得像只安穩的小花貓一樣乖順。

幼稚園裡老師的權威感和陌生感讓孩子有所畏懼,再加之父母的教誨,諸如: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否則老師就不喜歡你了,你要是不聽話,會被罰站,老師很厲害……等。孩子在幼稚園裡就會壓抑了自己的需要,變得非常聽話、乖巧。回到家中熟悉的環境,被壓抑的需要、內心的委屈就要尋找途徑去發洩。

青青幼時長時間不在媽媽身邊,缺少應有的母愛,她與媽媽的情感連接非常脆弱。因此,孩子是想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特別是殺傷力最強的“哭”來吸引媽媽的注意,獲取母愛。而青青媽媽覺得自己欠了孩子的,下意識中就會用“縱容孩子”來補償,這就更造成了青青的脾氣喜怒無常。

給父母的建議:

1、在孩子回到家後,多陪伴孩子,給他講故事、做遊戲,通過這些來增強親子情感交流。
2、多瞭解孩子在幼稚園的表現,鼓勵孩子表現自己,不給孩子太多的約束。
3、給孩子穩定的愛,不以自己的喜怒哀樂作為判斷孩子對錯的依據。
4、和孩子定一個小合同,自願讓孩子做你的監督,你也有權做孩子的監督,互相監督對方不合理的行為。

甚至在幼稚園追逐小女孩,還模仿電視裡親吻。而且小強還很會逗父母開心,父母很高興,覺得孩子很懂事。

老師認為小強的很多行為過於成熟了,建議家長帶他去心理諮詢。而面對父母的詢問,小強振振有詞,說自己不過是模仿電視,就是好玩而已,爸媽沒有必要大驚小怪。都怪自己不好,讓爸媽擔心了等等。

心理分析:放縱型父母 VS 成人型孩子

小強的確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而且行為語言都很成人化,一見到我,就誇獎我說:“阿姨真漂亮,阿姨的衣服很有味道!”我聽了,感覺十分彆扭,這哪裡像一個6歲孩子的表現呢?

原來,小強的爸爸媽媽忙著做生意,沒有時間照顧他,就雇了一個保姆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此外陪伴他的就是“電視保姆”了。小強經常看電視到很晚,直到爸媽回來。小小年紀就開始無節制地看成年人的電視連續劇和各種娛樂節目了怪不得小強的行為和語言都趨向于成人化。

6歲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小強“哄”父母的方式也是模仿成人的做法,是從電視上學習來的。這正是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過於放縱孩子自由發展的結果。

給父母的建議:

1.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用有趣的親子活動來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2.給孩子買一些適合孩子的動畫片或者磁帶,用這些來填補他因為少看電視而帶來的空虛感。
3.對孩子的成人化舉動不予理睬,逐漸淡化他的行為。

招數4:眼淚加親吻

特寫鏡頭:青青在幼稚園裡是個特別乖巧懂事的孩子,可是一回到家裡,馬上就變了樣,吃飯要媽媽喂,睡覺要媽媽陪,而且脾氣還很壞。無論媽媽怎樣勸哄,青青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湮。而一旦媽媽真的生氣了,青青就一臉委屈和害怕,痛哭得讓媽媽心疼,哭過後,又依偎在媽媽懷裡,撒嬌說自己不對,媽媽不要生氣了。然後就親個沒完沒了。弄得媽媽哭笑不得,拿她沒辦法。以前媽媽因去外地讀書,曾長期把青青放在父母家裡,她一直覺得自己欠了孩子很多。

心理分析:變化無常型父母 VS 缺乏安全感型孩子

在家是個小老虎,到了學校像只小綿羊,像青青這樣的小孩子還真不少。他們“哄”媽媽的方式也是靠殺傷力最強的眼淚和親吻。

這樣的孩子,往往有著喜怒無常的父母。父母開心的時候,會寵著他,答應他的一切要求,不管其是否合理;不開心的時候,就拿孩子撒氣,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也不予理睬,甚至還打罵孩子。在父母這樣動盪不安的“愛”下,孩子往往變得非常敏感,缺少安全感。

為了獲得安全感,孩子逐漸學會了“察言觀色”。觀察父母是否開心,開心的時候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無理取鬧,甚至大鬧天宮;父母不開心的時候,他就變得像只安穩的小花貓一樣乖順。

幼稚園裡老師的權威感和陌生感讓孩子有所畏懼,再加之父母的教誨,諸如: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否則老師就不喜歡你了,你要是不聽話,會被罰站,老師很厲害……等。孩子在幼稚園裡就會壓抑了自己的需要,變得非常聽話、乖巧。回到家中熟悉的環境,被壓抑的需要、內心的委屈就要尋找途徑去發洩。

青青幼時長時間不在媽媽身邊,缺少應有的母愛,她與媽媽的情感連接非常脆弱。因此,孩子是想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特別是殺傷力最強的“哭”來吸引媽媽的注意,獲取母愛。而青青媽媽覺得自己欠了孩子的,下意識中就會用“縱容孩子”來補償,這就更造成了青青的脾氣喜怒無常。

給父母的建議:

1、在孩子回到家後,多陪伴孩子,給他講故事、做遊戲,通過這些來增強親子情感交流。
2、多瞭解孩子在幼稚園的表現,鼓勵孩子表現自己,不給孩子太多的約束。
3、給孩子穩定的愛,不以自己的喜怒哀樂作為判斷孩子對錯的依據。
4、和孩子定一個小合同,自願讓孩子做你的監督,你也有權做孩子的監督,互相監督對方不合理的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