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父母認同孩子就是認同自己

父母積極認同孩子的個性, 可以讓孩子避免陷入對自己的否定, 孩子的內心會平和而快樂。 孩子的個性本身并不給孩子帶來痛苦, 帶來痛苦的是父母對不同性格賦予的觀念。  

孟溪非常焦慮。 她覺得五歲的兒子沖沖沒有主見, 總是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一點小事也要來問自己。 比如, 沖沖與小朋友玩, 其中一個男孩不讓他和另一個孩子玩, 沖沖就會思索好久, 自己也做不了決定, 最后跑過來問媽媽:“那我跟誰玩呀?”孟溪說:“你喜歡哪個小朋友, 就和哪個小朋友玩。 “沖沖還是很茫然, 非讓媽媽說出具體的哪個人。

Advertisiment
給沖沖買東西時, 沖沖也從不自己做主, 經常說:“媽媽決定吧, 媽媽喜歡我就喜歡。 ”

孟溪說自己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她不喜歡這種性格, 覺得這種性格給自己帶來很多苦惱, 不希望兒子重蹈覆轍。

【臨床診斷:給孩子貼上標簽源于媽媽對自己的不認同】

經過深入溝通發現, 問題并不在孩子身上, 而是孟溪的內心對自我并不認同, 所以孩子每出現一個不是她預期的行為, 都可以激發她的焦慮, 并由此引發她內心的挫敗與沮喪。 其實, 五歲的孩子正處在對外部世界的無限探索中, 此時孩子的內心會有好奇和恐懼, 出現任何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 媽媽千萬不要因此焦慮, 更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某種標簽。


媽媽把自己對個性的評價強加在孩子身上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個性本身并不給孩子帶來痛苦, 帶來痛苦的是父母對不同性格賦予的觀念。 孟溪的問題在于把自己對個性的評價強加在孩子身上, 在孩子身上尋找那些自己不接受的東西, 擔心孩子會有自己不喜歡的某些個性特征。 所以, 孟溪只能看到沖沖身上自己不喜歡的個性, 這些東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 相反, 由于這樣的關注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感覺被修正、歪曲, 他會被自己為父母關注的部分所制約, 變得不自由起來。 本來性格應該隨著成長而變化流動, 被貼上標簽著就會不自由、固化了。 媽媽擔心的東西可能會緩慢變成真實, 比如孩子不愛自己作主也是對媽媽投射的一種反映。

Advertisiment

其實, 一個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發展健康, 并不在于他的個性是什么樣, 而在于對自己個性的接納程度, 接納程度決定著孩子對自己的滿意度。 從媽媽的行為看, 不管動機是多么的想對孩子好, 行為的結果只能是造成孩子對自己的不接納、不喜歡。

孩子的行為是父母潛意識期盼的映射

有時, 孩子的行為, 是父母潛意識期盼的映射, 你越不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性格, 就有可能越強化某性格的形成, 因為媽媽的擔心本身也是一種心理驅動力。 這對孩子, 其實就是種傷害。 媽媽不尊重、接納孩子, 不讓孩子順應本性而成長, 就不能幫助孩子完成自我認同、自我愉悅與自我欣賞。 這樣的孩子, 內心會有很多沖突, 成長過程中,

Advertisiment
會少很多快樂, 也不易成為真正的自我。

【育兒建議:認同孩子的性格, 幫助孩子學習社交技能】

父母積極認同孩子的個性, 同時又幫助孩子學習生活中的社交技能, 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避免陷入對自己的否定, 孩子的內心會協調、平和得多。


放下自己, 接納孩子獨一無二的個性

媽媽要知道,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愛孩子, 媽媽要放下自己,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論是長相、性格、稟賦, 全然地接納就是一種最大的愛。 孩子將順從自然的法則去實現自我成長、自我創造, 自然地成長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享受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

像欣欣媽媽就會接納孩子的天性, 允許孩子用自己喜歡和習慣的方式接觸和探索世界。

Advertisiment
所以當有人說欣欣害羞膽小時, 媽媽會用欣欣聽得見的聲音回答:“他不是害羞, 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 他喜歡觀察, 這是我孩子的特點。 ” 媽媽的肯定和接納, 幫助欣欣逐步建立面對新經驗新環境挑戰的自信。

引導孩子獲得更積極的行為模式

媽媽可以教給孩子一些適用的行為與言語的交往技術, 而不是片面的期望孩子改變自己的性格。 比如, 當沖沖有疑問時, 孟溪可以好奇地問孩子:“你想和哪個小朋友玩呢?媽媽覺得你可以組織小朋友一起玩, 你說呢。 ”或者問他:“寶貝, 你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嗎?”

此外, 媽媽要保持高度的興趣, 看看自己怎樣利用聰明才智來引導孩子獲得更為開朗活潑的行為模式。 適當地表達自己的無知, 讓孩子期望立即從你那兒得到正確方法的欲望被延遲,媽媽要參與式地與孩子討論。下面的話是可以多說的:“孩子,你想怎么做呢?”(讓孩子學會選擇); “哦,那是佳佳的想法,不是你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讓孩子尊重自己的決定);“牛牛的要求你想滿足他就給他吧。你不想給他就不給。”(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邊界)。

用稱贊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行為方式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決定,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強化孩子,經常夸獎孩子喜歡作決定,并且孩子一旦作決定,總是很快地接受和贊同,并分享快樂,慢慢地,孩子就會喜歡作決定了。這里有兩個原則:第一,不要評論孩子所作決定的好壞,先夸獎他作決定的行為;第二,孩子的決定可能錯誤時,母親不要馬上糾正,要等一等,問問孩子還有別的方法嗎。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體驗失敗,提高他對決定的判斷力,鼓勵他作新的更好的決定。

孟溪可能會說:“孩子從不作決定我怎么可以表揚他呢?”其實,孩子說:“媽媽決定吧,媽媽喜歡我就喜歡”就是在作決定。這是一個“聰明”的決定,是不用承擔責任、不會遭致批評的決定。孩子無處不在作決定,只是媽媽不覺得那是決定而已。

專家介紹:

心涓,內蒙古大學公共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學系講師,內蒙古大學心理測試與咨詢中心輔導教師。

讓孩子期望立即從你那兒得到正確方法的欲望被延遲,媽媽要參與式地與孩子討論。下面的話是可以多說的:“孩子,你想怎么做呢?”(讓孩子學會選擇); “哦,那是佳佳的想法,不是你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讓孩子尊重自己的決定);“牛牛的要求你想滿足他就給他吧。你不想給他就不給。”(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邊界)。

用稱贊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行為方式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決定,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強化孩子,經常夸獎孩子喜歡作決定,并且孩子一旦作決定,總是很快地接受和贊同,并分享快樂,慢慢地,孩子就會喜歡作決定了。這里有兩個原則:第一,不要評論孩子所作決定的好壞,先夸獎他作決定的行為;第二,孩子的決定可能錯誤時,母親不要馬上糾正,要等一等,問問孩子還有別的方法嗎。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體驗失敗,提高他對決定的判斷力,鼓勵他作新的更好的決定。

孟溪可能會說:“孩子從不作決定我怎么可以表揚他呢?”其實,孩子說:“媽媽決定吧,媽媽喜歡我就喜歡”就是在作決定。這是一個“聰明”的決定,是不用承擔責任、不會遭致批評的決定。孩子無處不在作決定,只是媽媽不覺得那是決定而已。

專家介紹:

心涓,內蒙古大學公共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學系講師,內蒙古大學心理測試與咨詢中心輔導教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