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孩子說話時, 你有沒有因為缺少耐心而打斷孩子?有沒有孩子剛說一句話, 你聽得不舒服就訓斥孩子?請耐心一點, 讓孩子把話說完, 也許你會發現孩子下面說的出乎你的意料。

場景一:要兩個蘋果都咬一口的亮亮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亮亮:“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 我們渴了, 又沒帶水, 而你的小書包裡恰巧有兩個蘋果, 你會怎麼做呢?”亮亮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 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 那位母親有多麼的失望。 她本想對孩子訓斥一番, 然後再教孩子怎樣做, 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那一刻,

Advertisiment
她忽然改變了主意。 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 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兒子眨眨眼睛, 一臉的童真:“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霎時, 母親的眼裡閃動著淚花。

專家點擊:

7歲之前的兒童, 其抽象思維仍在發展中, 對邏輯的理解仍存有膚淺性, 大部分時候, 很難將邏輯關係靈活運用。 因此, 兒童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 通常會從他(她)覺得最令人興奮的地方說起, 而不是遵循時間順序、前因後果的邏輯來說。 有的時候, 這種說話方式難免讓父母心裡一緊。 有些急性子的父母便會著急詢問, 語氣嚴厲, 甚至根本不問清楚事情原委, 劈頭蓋臉先教訓孩子一通, 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在本故事中, 我們都為那位母親慶倖, 因為她對兒子的寬容和信任, 使她感受到了兒子的愛。 我們也為男孩慶倖, 他純真而善良的流露, 是因為母親給了他把話說完的機會。

場景二:再也不想去幼稚園的明明

下班回家, 明明就沖媽媽大聲地叫:“我恨小王老師, 我再也不去幼稚園了!”當時, 媽媽真想衝口而出:“沒那回事, 老師總是為你好, 幼稚園怎麼可以不去呢?”但媽媽還是按捺住了激動, 心裡默數了幾個阿拉伯數字後, 以輕描淡寫的口吻說了句:“哦, 是嗎?”靜靜地洗耳恭聽他的下文了。 過了一會兒, 剛才還怒氣衝衝的明明, 靠近媽媽, 說:“媽媽, 今天我犯錯誤了, 和小朋友搶玩具了,被小王老師批評, 真是羞。 ”聽了他的話,

Advertisiment
媽媽才舒了一口氣。

專家點擊:

其實孩子是不需要媽媽的任何言語的, 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傾聽者, 發洩內心的不平衡。 慶倖這個媽媽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 給了孩子把話說完, 發洩不滿的機會。

如果媽媽急性子, 聽孩子說半句就教訓一通, 這往往有點小題大做, 而且會在孩子心中形成“喜怒無常”的形象, 也會極大的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因為, 此時情緒化的想法只是小孩子發洩自己憤怒情緒的一種方式。 如果父母不讓孩子說這樣的話, 久而久之, 孩子憤怒的情緒無處發洩, 在家中會顯得很聽話, 實則心中有鬱悶之氣, 還會怪父母不理解自己, 不和自己“一條戰線”。 這樣下去, 首先影響的就是孩子的性格, 孩子會逐漸的變得孤傲,

Advertisiment
其次便是親子關係的疏遠。

場景三:感謝媽媽沒有責駡的阿力

阿力在幼稚園跟另一位小男孩搶玩具, 被老師罰站了。 回到家, 他一股腦地向媽媽說起了這件事。 恰巧媽媽那天嗓子疼得厲害, 根本說不出話來。 本來她覺得孩子做得不對, 想插嘴批評兒子, 可自己正在病中, 所以只張了張嘴, 沒批評成。 第二天, 阿力從幼稚園回到家, 撲到媽媽懷裡高興地說:“媽媽, 昨天您那麼理解我, 沒有罵我, 太謝謝了。 仔細想想, 我跟小朋友搶玩具是不太對的, 今天我已經向他道歉了。 要是您昨天罵我一頓, 我可能會越想越委屈。 媽媽您真好!”

專家點擊:

本場景中的媽媽可謂是“歪打正著”, 因為嗓子疼不能說話而沒有責駡犯錯的孩子,

Advertisiment
而孩子卻以為是媽媽理解他, 從而對媽媽的理解心生感激, 對媽媽表示感謝, 這個媽媽如果有心, 想必她以後會更多的理解孩子。

對家長來說, 愛護自己的孩子, 也要對孩子犯錯誤表示理解。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低, 對社會規範的遵守也不是很到位。 如果父母對孩子表示理解的同時進行教育, 便會事半功倍。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說服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站在對立面上的說服既會激發對方的逆反情緒, 說服的內容也很難得到對方的認同。 而在同一角度上的說服則會讓對方感覺自己被他人接受並認同, 因此, 更容易接受對方的說服觀點。

場景四:撒謊的歡歡

媽媽和玎玎在奶奶家吃飯, 玎玎盯著乾炸帶魚, 伸手夾過一大塊, 不料,失手將它弄丟在地上。媽媽責備道:“你這孩子怎麼毛手毛腳的呢?”玎玎說:“地上的帶魚不是我弄的……”媽媽頓時火冒三丈,大聲說:“丟塊帶魚又不是大不了的事,你當那麼多人面還撒謊?!”那頓飯吃得寡淡無味,不歡而散。?

幾天後,玎玎問媽媽要錢買玩具小汽車,媽媽說上星期才買的新汽車,怎麼就給丟了呢?玎玎不再辯解,說那就不買吧。後來媽媽才知道,有一個小朋友家境困難,他把玩具車送那個小孩了。媽媽問:“兒子,你做的那是好事,怎麼不告訴媽媽呢?鬧得我誤會你……”

“媽媽,你容我解釋了嗎?每次我話沒說完你就把我臭駡一通。就像上次在奶奶家,我丟了帶魚挺沒面子,就想幽默一下,說是帶魚自己跑到地上去了。”

專家點擊:

不僅成人知道保護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面子”呦!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不知“自尊”為何物。其實小孩子在建立自我認同的同時,自尊心也建立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既要理解,也要照顧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長當眾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讓孩子感到丟了人,不僅家長的教育很難奏效,而且容易遭到孩子的抵觸。

本故事中,媽媽在眾人面前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責駡,孩子當時沒有說什麼,是壓抑了自己的情感,所以再次面對媽媽的詢問時,孩子選擇了隱忍而不願和媽媽爭辯,這對孩子的個性成長及其不利。如果媽媽讓孩子把話說完,大家在孩子的幽默中一笑,吃飯的氣氛還是其樂融融,孩子也覺得的得到了大人的尊重。

請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孩子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她)有表達自己的權利,更有被理解、被尊重的權利。從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時,父母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不僅能夠鼓勵孩子學習說話,鍛煉他(她)的語言能力,開發孩子的言語智商,也是父母充分信任孩子的表現。

學會控制情緒,耐心聽孩子講話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向孩子妥協”的過程。處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認知水準,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理解孩子犯的錯誤;尊重孩子,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做事的動機是有他(她)的道理的。當感覺自己急於下判斷或者要發火時,再耐心的聽一句,聽孩子講清原委。

疑問句詢問而避免使用反問句

聽孩子講話時,如果有疑問,請直接用疑問句詢問孩子,而不要使用反問句。疑問句是就事論事的詢問,反問句則帶有一定的質疑情緒,會把孩子置於對立面而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感。

多多鼓勵孩子的語言表達

對於剛剛學會講話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她)們說話的內容很幼稚,而且經常在“編瞎話”。父母也要多聽孩子說話,不要急於告訴孩子那是錯的,而打斷孩子講話。3歲以前的幼兒,用“講故事”的方式表明自己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此時,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開發孩子的言語智商。對於孩子幼年時期的“錯誤認識”,那是幼兒的思維特點,父母則應適時引導而不過度干涉。事實上,父母多陪伴孩子,耐心的傾聽孩子的想法,不僅對幼年的孩子重要,對童年期的孩子同樣重要。這樣不僅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也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步驟。

不料,失手將它弄丟在地上。媽媽責備道:“你這孩子怎麼毛手毛腳的呢?”玎玎說:“地上的帶魚不是我弄的……”媽媽頓時火冒三丈,大聲說:“丟塊帶魚又不是大不了的事,你當那麼多人面還撒謊?!”那頓飯吃得寡淡無味,不歡而散。?

幾天後,玎玎問媽媽要錢買玩具小汽車,媽媽說上星期才買的新汽車,怎麼就給丟了呢?玎玎不再辯解,說那就不買吧。後來媽媽才知道,有一個小朋友家境困難,他把玩具車送那個小孩了。媽媽問:“兒子,你做的那是好事,怎麼不告訴媽媽呢?鬧得我誤會你……”

“媽媽,你容我解釋了嗎?每次我話沒說完你就把我臭駡一通。就像上次在奶奶家,我丟了帶魚挺沒面子,就想幽默一下,說是帶魚自己跑到地上去了。”

專家點擊:

不僅成人知道保護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面子”呦!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不知“自尊”為何物。其實小孩子在建立自我認同的同時,自尊心也建立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既要理解,也要照顧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長當眾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讓孩子感到丟了人,不僅家長的教育很難奏效,而且容易遭到孩子的抵觸。

本故事中,媽媽在眾人面前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責駡,孩子當時沒有說什麼,是壓抑了自己的情感,所以再次面對媽媽的詢問時,孩子選擇了隱忍而不願和媽媽爭辯,這對孩子的個性成長及其不利。如果媽媽讓孩子把話說完,大家在孩子的幽默中一笑,吃飯的氣氛還是其樂融融,孩子也覺得的得到了大人的尊重。

請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孩子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她)有表達自己的權利,更有被理解、被尊重的權利。從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時,父母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不僅能夠鼓勵孩子學習說話,鍛煉他(她)的語言能力,開發孩子的言語智商,也是父母充分信任孩子的表現。

學會控制情緒,耐心聽孩子講話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向孩子妥協”的過程。處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認知水準,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理解孩子犯的錯誤;尊重孩子,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做事的動機是有他(她)的道理的。當感覺自己急於下判斷或者要發火時,再耐心的聽一句,聽孩子講清原委。

疑問句詢問而避免使用反問句

聽孩子講話時,如果有疑問,請直接用疑問句詢問孩子,而不要使用反問句。疑問句是就事論事的詢問,反問句則帶有一定的質疑情緒,會把孩子置於對立面而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感。

多多鼓勵孩子的語言表達

對於剛剛學會講話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她)們說話的內容很幼稚,而且經常在“編瞎話”。父母也要多聽孩子說話,不要急於告訴孩子那是錯的,而打斷孩子講話。3歲以前的幼兒,用“講故事”的方式表明自己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此時,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開發孩子的言語智商。對於孩子幼年時期的“錯誤認識”,那是幼兒的思維特點,父母則應適時引導而不過度干涉。事實上,父母多陪伴孩子,耐心的傾聽孩子的想法,不僅對幼年的孩子重要,對童年期的孩子同樣重要。這樣不僅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也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步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