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的話我為什麼總是聽不進去

一個小朋友來找我傾訴:父母的話我為什麼總是聽不進去?我問他父母都給他說了什麼, 孩子一口氣背了下來:“你真笨死了, 連這麼點小事也做不好。 ”“你這個笨蛋……”“給你說過多少回了, 還是老毛病, 真是個沒出息的孩子。 ”“下次再這樣, 看我不揍你。 ”“大人說話, 小孩插什麼嘴?”“不要領小朋友上咱家玩!”“女孩子不能太野, 應有點兒女孩子的樣子。 ”“你胡畫什麼呀!亂七八糟的。 ”“吃飯時不許說話!”怪不得孩子聽不進去, 原來講的全是父母不該說的話。

父母作為孩子的終生之師, 所說的話, 孩子是入耳人心的, 孩子除了從中汲取知識養分外,

Advertisiment
很大程度上是用它來規範自己的言行。 若說父母的行動是無聲的教育的話, 那麼, 父母的語言則是指路的明燈。 聽了父母的訓導, 他便可以熟知自己的言行, 何為對, 何為錯, 該做什麼, 又不該做什麼, 或者怎樣去思考, 怎樣進行積極的人生選擇。 顯而易見, 上面這類話, 實難對孩子進行有益的滋潤。

比如, 說孩子“笨”道孩子“傻”的父母, 極有可能是從些許小事得出的結論。 孩子年幼, 有“錯”本自然, 失敗亦尋常, 由此否定孩子的天才, 極易使其失掉自信和自尊。 要知道, 孩子是喜歡鼓勵和誇獎的。 “下次再這樣……”一類警告, 一沒有講明孩子錯在什麼地方, 二饒恕這次, 實際開了“下不為例”之例。 孩子抱著這種僥倖心理,

Advertisiment
也許會重犯。 說“孩子不要太野”, 顯然是偏見和陳規;批評孩子亂畫, 既沒講清怎樣去畫, 也沒認真分析孩子畫的動機和效果;至於“不許……”之類, 則是父母粗暴教育的典型特徵, 它扼殺了孩子的自主權, 也剝奪了孩子爭辯和思考的權利。

或許, 有些出色的孩子幼年時, 其父母多次說過上述一類話, 但他們依然健康地生長。 父母無益的話, 好像沒大的妨礙。 但我們若換個角度去思考, 倘若他們的父母少說或不說那類話呢?他們的人生之花是不是可以開放得更燦爛更嫵媚一些呢?

孩子是稚嫩的, 他們的一切幾乎都是稚嫩的。 父母的語言, 猶如上帝的手, 在撫摸他們, 引導他們, 給他們孕育著走向明天、創造未來的勇氣和力量。 孩子對父母的語言,

Advertisiment
感覺極其敏銳。 父母簡單的一句話, 往往決定了孩子的思維。

比如孩子的一種新的嘗試失敗了, 父母先表揚一番他的進取精神, 爾後, 再幫助他分析一下失敗的原因, 肯定要比譏諷或責備他一番效果要好一些。 這樣做, 往往會使孩子嘗試的興趣大增, 在失敗後再來一次。

孩子是不善於客觀地正視自己的問題的。 有了不是, 即使是批評, 也不宜用“你這不行”、“那不對”一類的語氣, 因為這樣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從而阻礙他用大腦來思考改過的事情。 正確的做法, 應是父母能夠主動承擔一點責任, 譬如說“爸爸忘了告訴你”類似的語言, 既可以使孩子宜於接受批評, 又可以説明他們客觀地認識、改正自己的行為習慣,

Advertisiment
從而使孩子“吃一塹, 長一智”, 逐漸聰明起來。

由此看來, 父母把好語言出口關, 是一件多麼重要又是多麼艱巨的事情。 我們可不可以說“孩子的智慧在父母的舌尖上”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