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教育孩子警惕8個誤區

在家庭教育問題的探討中我發現, 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的成長, 望子成龍心切, 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可是, 方法卻不太妥當, 歸結起來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問題。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問題, 丈夫抱怨妻子, 妻子抱怨丈夫。 家長抱怨老師、老師抱怨家長, 甚至抱怨孩子。

心理學中有個歸因理論, 心理學家發現, 人們在給問題歸結原因時一般規律是這樣的:事情辦的漂亮, 歸因自己聰明能幹有水準;出了問題, 歸因他人不好或環境有問題。

那麼, 孩子出了問題到底是誰的責任?大家都知道, 孩子丟到狼群中八年後變成狼孩。

Advertisiment
其實, 沒有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合格的家長。 沒有不好的學生, 只有不稱職的老師。

但是, 我們做為家長, 是不是可以想一想, 為什麼在同樣的社會背景, 同一個教育體制, 同一所學校, 同一個班級, 同樣的任課老師, 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況下, 成績卻是有排第一的有排50名的?我們做家長的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我們家長的責任呢?

無數實例證明:父母是決定孩子命運最重要的人。

當我們能抱著“孩子教育, 我的責任, 我改變了, 孩子一定會改變”的態度去思考, 你會發現問題好解決了。 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 如果你認為問題出在老師或孩子身上, 你會感到生氣和無可奈何。 因此, 有人說, 問題留給愚蠢的人去抱怨,

Advertisiment
而由聰明的人找方法去解決。

2、限制性資訊太多

我們發現, 家長對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 比如:不能, 不行, 不許、不可以、不應該等命令語言。 這些帶“不“字的命令好象許多條條框框在禁錮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一個人字, 外邊加一個框子是什麼字?是囚徒的囚字, 別以為孩子願意做皇帝, 根據調查初中學生中有34%的學生想離家出走。 兩個初一男生扒火車離家出走, 一周後, 身上的錢花光了。 當父母找到他們時, 以為他們一定很想家, 沒想到, 他們說如果撿到能賣的東西, 還不想回家。 中學生有了自己的思想, 不再象木偶一樣任人擺佈, 他們要求被尊重。

我替孩子說句公道話, 我們大人有時真的很不講道理,

Advertisiment
平時我們不給孩子鍛煉、思考和選擇的機會, 孩子沒有得到鍛煉。 遇到事情的時候, 我們大人又說孩子這不行, 那不對。 仔細想想看,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能力差?因為沒有鍛煉機會。 因此, 我呼籲親愛的家長朋友, 對孩子要寬容, 給孩子嘗試犯錯誤的機會, 也給孩子嘗試成功的體驗。 給孩子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機會, 讓他們自己成長。 而不要過分的限制他們。

3、產生逆反心理的三個因素:說教、嘮叨、比較

有些家長問, 為什麼孩子跟母親作對?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因為他已經產生逆反心理。

有的母親, 一件小事嘮叨每完沒了, 上綱上線, 引古論今。 還有的母親把以前的錯誤都翻騰出來, 然後給孩子貼上負標籤, 你怎麼那麼笨?你這輩子算是沒出息了……這樣做是在強化錯誤、強化負面資訊。

Advertisiment

嘮叨說教不如去做,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說一千道一萬, 不如以身示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 比如看電視, 不讓孩子看, 首先大人要作出表率。

另外, 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總是拿別人與他比較。 你看人家……一個孩子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說, 不要再拿我與別人比, 我一點信心都沒有了。

4、四過分:過分的愛、過分的關照、過分的干涉、過分的嚴厲

過分的愛, 已經使這一代不懂得什麼叫做☆禁☆愛, 什麼是關心, 什麼是感謝。

過分的關照, 使孩子失去了獨立生存能力, 能幹的母親培養出不能幹的孩子。

鄭板橋臨死的時候, 讓兒子給他做饅頭。 並給兒子留下一句話:淌自己的汗,

Advertisiment
吃自己的飯,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 值得我們借鑒。

過分的干涉, 使得孩子無所適從。

過分的嚴厲, 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 不知道我們是否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你再踢球就打斷你的腿!你真笨你怎麼不如人家?人家考試能考前三名, 你為什麼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斷你的腿。 反正你是我生的, 打死了也沒關係……”

這話是被自己親生兒子打死的母親, 在臨死前對兒子說的話。 正是這些話才使得徐力, 一個17歲的好學生, 拿起榔頭砸向了母親。

5、親子關係錯位

有些家庭的親子關係是主僕的關係、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員警和犯人的關係、經濟合夥人的關係……甚至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 而比較適宜孩子成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以為,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和充電器。

6、缺少童心

孩子為什麼不與你說心裡話?因為許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認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你不理解他,他當然不會和你說心理話。想一想如果我們10歲或17歲,我們會怎麼做?

當我給中學生講完課,十二三歲的孩子在回饋表上寫到:“老師,我以為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理解我們。”這樣的話是不是該讓我們大人反省一下我們的所作所為了?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家長的思維新區是什麼?我以為,應該是孩子的心靈世界。

7、只問分數

家長最關心的是學習,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不愛學習。那麼我們是不是要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愛學習?答案很簡單:因為學習有痛苦,所以不愛學習。如果學習有快樂,就愛學習。

所以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使學習成為快樂的事情?

我一個朋友的小孩跟我說:我媽說上句我馬上知道她要說的下句,整天就那麼幾句話:“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還不趕快去學習,別看電視了,快去寫作業。打那麼點分還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訴你,這個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給我乖乖的補課。”我都煩死了,她越說我越不愛學。

經常有家長朋友跟我說,我兒子太懶,不愛學習。問我怎麼辦?我們看“懶”怎麼寫:心束負。心被束縛住了。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調動起來。也就是激發學習動力。學習動力來自於:信念、目標、興趣、愛好、好奇心、被承認、被讚賞、成功的體驗、責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長當好充電器的角色。讓孩子有學習動力,學習熱情。

有些家長就問:充電器怎麼當?怎麼能調動學習積極性?許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興趣、愛好產生的原因是對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產生源於被肯定、被欣賞。我想問一問?大家是不是經常用肯定和讚賞的口氣對待孩子呢?

8、忽視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懷做多大的事情。清華有一名高考狀元,高三時,中午從來沒有睡過午覺,他利用午睡時間作數學作業,為的是在下午自習時,同學問他問題時,不必讓同學等待。他不但節省了同學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效率,並且鍛煉了口才,擴展瞭解題思路。其實幫人等於幫自己。不但要培養孩子學習好,品德更要好。

現在的孩子不知道關心別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這就是一點小事就會發生自殺或他殺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習慣的培養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內容。

而比較適宜孩子成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以為,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和充電器。

6、缺少童心

孩子為什麼不與你說心裡話?因為許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認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你不理解他,他當然不會和你說心理話。想一想如果我們10歲或17歲,我們會怎麼做?

當我給中學生講完課,十二三歲的孩子在回饋表上寫到:“老師,我以為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理解我們。”這樣的話是不是該讓我們大人反省一下我們的所作所為了?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家長的思維新區是什麼?我以為,應該是孩子的心靈世界。

7、只問分數

家長最關心的是學習,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不愛學習。那麼我們是不是要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愛學習?答案很簡單:因為學習有痛苦,所以不愛學習。如果學習有快樂,就愛學習。

所以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使學習成為快樂的事情?

我一個朋友的小孩跟我說:我媽說上句我馬上知道她要說的下句,整天就那麼幾句話:“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還不趕快去學習,別看電視了,快去寫作業。打那麼點分還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訴你,這個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給我乖乖的補課。”我都煩死了,她越說我越不愛學。

經常有家長朋友跟我說,我兒子太懶,不愛學習。問我怎麼辦?我們看“懶”怎麼寫:心束負。心被束縛住了。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調動起來。也就是激發學習動力。學習動力來自於:信念、目標、興趣、愛好、好奇心、被承認、被讚賞、成功的體驗、責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長當好充電器的角色。讓孩子有學習動力,學習熱情。

有些家長就問:充電器怎麼當?怎麼能調動學習積極性?許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興趣、愛好產生的原因是對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產生源於被肯定、被欣賞。我想問一問?大家是不是經常用肯定和讚賞的口氣對待孩子呢?

8、忽視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懷做多大的事情。清華有一名高考狀元,高三時,中午從來沒有睡過午覺,他利用午睡時間作數學作業,為的是在下午自習時,同學問他問題時,不必讓同學等待。他不但節省了同學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效率,並且鍛煉了口才,擴展瞭解題思路。其實幫人等於幫自己。不但要培養孩子學習好,品德更要好。

現在的孩子不知道關心別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這就是一點小事就會發生自殺或他殺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習慣的培養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內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