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怎樣救出被噩夢纏身的寶寶

絲絲原來是個膽子很大的小姑娘, 可是最近絲絲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膽子特別小, 這還要從絲絲晚上總做噩夢說起。

一天晚上, 爸爸媽媽剛躺下, 就聽絲絲在屋裡大哭, 一邊哭一邊喊:“快來打壞蛋。 ”爸爸焦急地跑到絲絲的屋裡, 只見絲絲兩腿拼命地蹬, 手還時不時地在空中比畫。 爸爸費了好大勁兒才把絲絲弄醒。 被弄醒後的絲絲一下撲到爸爸的懷裡:“爸爸, 我怕!”爸爸媽媽把絲絲抱到自己房間裡, 絲絲這才睡了一個安穩覺。

之後的幾天裡, 絲絲常常從夢中驚醒, 並經常大喊:“媽媽快來救我啊!”“走開, 討厭!”有時醒來後就喊爸爸媽媽,

Advertisiment
然後爬到媽媽身邊緊緊地抱著媽媽渾身發抖。 媽媽問絲絲剛才夢到什麼了, 絲絲總說夢見大恐龍還有妖怪, 要不然就是壞人要把她綁架。 絲絲大多是在半夜做噩夢, 每次噩夢後都無法很快入睡。 需要爸爸媽媽長時間地安撫, 要麼就讓爸爸媽媽陪著她一起睡。

由於經常做噩夢, 絲絲白天精神很不好, 飯量也減少了。 而且一到晚上就害怕, 不敢一個人待在自己的小房間裡睡覺, 更不敢到沒有人的房間去取東西。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德的說法, 夢是某部分清醒狀態時精神活動的延緩。 孩子在白天的現實生活中, 當其內在渴望或期待因現實條件或規範無法完全滿足時, 便可能會借由夢來滿足內心的衝動。

Advertisiment
或是當孩子處於重大危機, 卻無法適應或應對時, 夢就會成為一個抒發情緒、發洩能量的場所。

無論是好夢還是噩夢, 它都是為孩子設計的一個允許表現和虛擬的舞臺, 去做他在現實生活中不敢、不做、不能的事情。 所以說, 夢是一種心理緩和劑, 一個心理安全閥, 孩子可以借助它虛擬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或是釋放自己的壓力。

但是, 為何案例中的絲絲, 卻總是在夢裡遇到那些讓人感到恐懼的事情?絲絲的這種狀況, 在臨床上稱“夢魘”。 其實, 不僅是絲絲, 在很多孩子身上, 都有夢魘的問題。 可以說, 夢魘是低齡期幼兒比較常見的一種睡眠問題, 同時也是對幼兒心理健康影響比較大的問題。

在國外, 曾經有專業的機構做過調查與統計:在2~10歲的孩子’中,

Advertisiment
有將近50%的孩子會做噩夢、出現夢魘, 而其中5—7歲這個年齡段, 更是做噩夢的高峰期。 這家機構還對幼兒噩夢的內容進行了大致瞭解, 他們發現, 這些噩夢裡大都有妖怪、野獸、魔鬼和壞人等。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 噩夢的發生率會逐漸下降。

所以, 如果孩子出現夢魘, 父母不必太緊張。 因為在睡眠時, 孩子由於大腦皮層活動量大, 所以潛意識較為活躍。 在白天活動時, 孩子內心可能有許多焦慮的因素, 但基於他們語言能力有限, 再加上某些環境因素的限制, 這些感覺被壓抑著, 不能在日間抒發出來。 當晚上意識的控制減弱後, 這些因素便會象徵性地以噩夢的形式浮現。

醫學專家通過調查還發現,

Advertisiment
在一夜的睡眠中, 孩子會有兩個時間做噩夢:

1.剛睡著時

在孩子剛睡著不到2個小時內, 會出現第一次噩夢。 這個時候, 孩子做的噩夢通常較真實, 會使孩子從夢中驚醒後, 覺得萬分驚恐, 不敢再次入睡。

2.就要醒來前

孩子第二次的噩夢時間, 主要集中在他醒前的3小時內, 所做的夢往往象徵著孩子對日間所發生的不愉快事件的反應。 伴隨著噩夢的出現, 孩子可能會突然驚醒, 且發出喊叫或哭泣聲, 臉上出現害怕、驚嚇的表情, 且全身出冷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心率可增加25%—40%。

所以說, 父母不必過於擔心孩子做噩夢, 但是也不要毫不關注, 因為噩夢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影響。

一般來說, 孩子做噩夢, 通常只會影響他當晚的睡眠。

Advertisiment
如果第二天噩夢不再繼續, 那麼就不會對孩子的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但是, 如果超過五六歲的孩子每天重複做相同的噩夢, 或者低齡幼兒做噩夢持續1~2個月, 甚至在白天也有莫名的恐懼, 那就要特別注意了。 假如父母一直無法分析且解決孩子的壓力, 那麼, 最好去找醫生或專家來解決。

在醫生的建議下, 父母還要對孩子進行進一步的安慰。 美國一位醫生提出了兩個處理幼兒噩夢問題的方法, 父母可以酌情選擇:

1.讓他安心

如果孩子從噩夢中驚醒, 那麼父母就要及時地抱抱他, 安慰他。 當他訴說夢中的場景時, 父母要以一種幽默、美化、溫和的方式, 為他化解噩夢的魔咒。 讓孩子感到安心,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

2.分析噩夢

當孩子再次睡下後,父母不要蒙頭就睡,而應當分析孩子的噩夢。孩子的噩夢可能是一種資訊,如表徵著孩子換了新學校或者有親人死去的恐慌,這些困難要幫孩子度過。否則,孩子便會長期陷於噩夢之中,這對孩子的身體及心理健康非常有影響。

3.消除誘因

通常來講,做噩夢大多與白天精神過度緊張,心理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小孩子往往在白天受打罵、驚嚇,或在入睡前看了恐怖的電視、圖書後,容易發生夢魘。還有些父母為了哄孩子入睡,常用恐嚇的方法,也會導致噩夢。因此,家長應儘量避免誘因的出現。注意不要用“大灰狼來了”,“把你關在黑房子裡”,“爸媽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嚇唬孩子。再有,睡覺時注意室內適當通風,不要讓孩子蓋得太厚。

4.想像排演

想要使孩子睡的安穩,減少做噩夢的情況,可以使用想像排演法。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步是讓孩子詳細地重溫噩夢的內容,從開始直至結束,如果能用文字或圖畫描述出來最好。第二步是設想改變噩夢。如跳下懸崖時,可以讓孩子想像背著降落傘;被大灰狼追趕,可以讓孩子想像碰上了爸爸。第三步是幻想新的結局。如遇到大灰狼時,可讓孩子幻想爸爸一槍把它打死。如果有空,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在白天就構思好原來噩夢的喜劇結局。這樣每天讓孩子想像幾分鐘,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能把新的夢中形象慢慢滲透到孩子的潛意識中,從而改變孩子的夢境,夢魘也就自行消退了。

2.分析噩夢

當孩子再次睡下後,父母不要蒙頭就睡,而應當分析孩子的噩夢。孩子的噩夢可能是一種資訊,如表徵著孩子換了新學校或者有親人死去的恐慌,這些困難要幫孩子度過。否則,孩子便會長期陷於噩夢之中,這對孩子的身體及心理健康非常有影響。

3.消除誘因

通常來講,做噩夢大多與白天精神過度緊張,心理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小孩子往往在白天受打罵、驚嚇,或在入睡前看了恐怖的電視、圖書後,容易發生夢魘。還有些父母為了哄孩子入睡,常用恐嚇的方法,也會導致噩夢。因此,家長應儘量避免誘因的出現。注意不要用“大灰狼來了”,“把你關在黑房子裡”,“爸媽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嚇唬孩子。再有,睡覺時注意室內適當通風,不要讓孩子蓋得太厚。

4.想像排演

想要使孩子睡的安穩,減少做噩夢的情況,可以使用想像排演法。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步是讓孩子詳細地重溫噩夢的內容,從開始直至結束,如果能用文字或圖畫描述出來最好。第二步是設想改變噩夢。如跳下懸崖時,可以讓孩子想像背著降落傘;被大灰狼追趕,可以讓孩子想像碰上了爸爸。第三步是幻想新的結局。如遇到大灰狼時,可讓孩子幻想爸爸一槍把它打死。如果有空,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在白天就構思好原來噩夢的喜劇結局。這樣每天讓孩子想像幾分鐘,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能把新的夢中形象慢慢滲透到孩子的潛意識中,從而改變孩子的夢境,夢魘也就自行消退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