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孩子的終身幸福而教育

孩子們的不幸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孩子們不幸福的源頭來自家庭、社會及學校不科學、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在啟蒙教育過程中, 培養人的社會生活習慣、社會適應能力和基本行為操守是第一位的。 教育不僅是讀書, 更重要的是修行修為的道德操守。

我們都很關心孩子的成長與未來, 但很少有人關心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幸福的。 現在的教育圍繞著應付考試而轉, 為了升學, 學生們有做不完的作業, 學習量很大;將考試成績與學生的發展及成長聯繫在一塊, 又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使得中小學生不堪重負。

Advertisiment
這給他們的身體、智力、情緒、人格、行為都帶來一系列不良的影響。 有調查顯示, 中小學生屬於幸福指數最低的群體之一。

學習是人生存與發展的一種本能和社會現象, 主要依靠人的興趣和愛好來推動。 但是, 現在的家長總是把自己的願望及社會上功利性的東西強加給孩子, 對孩子本身的探究性、興趣愛好造成傷害。 這些外部的因素, 只能讓孩子承受來自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家庭內外的各種壓力, 而無法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讓他們無法幸福、快樂地學習。

我們不禁要問, 孩子們的不幸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筆者認為, 孩子們不幸福的源頭來自家庭、社會及學校不科學、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大多數人對教育的第一個誤區,

Advertisiment
是認為接受教育就是學習知識。 啟蒙教育, 所謂“發蒙”就是要“求知”。 但教育絕不僅僅是“求知”, 在某種意義上說, “求知”僅僅是教育裡面很有限的一部分。 在啟蒙教育過程中, 培養人的社會生活習慣、社會適應能力和基本行為操守是第一位的。 教育不僅是讀書, 更重要的是修行修為的道德操守。

第二個誤區也跟“求知”有關係。 大家都認為早教非常重要。 既然教育等於要多學知識, 快學知識, 早學知識, 所以大家對於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追求非常強烈。 現在的教材教法、家庭作業以及家長課外增加的學習內容等, 都受到這方面的影響。 事實上, 科學的辦法應該是:最適時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到了什麼年齡階段,

Advertisiment
身心發展到了什麼年齡階段, 那就給他什麼樣的教育。

還有一個就是對學校和家庭教育認識的誤區, 一些人總認為教育都是學校的事情, 把孩子丟給學校就不管了。 安全感、親近感、歸屬感, 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在家裡形成, 家庭教育不能完全交給學校, 家庭要以品德、行為習慣、生活技能教育為主。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不同的分工, 相輔相成, 而不是互相取代。

正是這些認知方面的誤區, 造成了孩子不能從學習、生活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和幸福。 事實上, 幸福很簡單, 只要我們讓孩子愉快地做有意義的事情他就很幸福。 因此, 要讓孩子獲得成長的快樂, 就必須從改變這些認識的誤區開始。

對於教育管理部門而言,

Advertisiment
應當降低學習難度, 減輕學生的負擔。 其中, 最主要的是要改革測試評價方式。 現在是測知識, 而且一測定高低, 一考定終身。 要逐步改變這種主要以學生學習成績為評價指標和選擇依據的片面做法, 而代之以全面、發展、過程性評價為主導。

對於學校和教師而言, 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創設“以生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與環境。 大家經常說學生只會考試, 不能夠創新, 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很少允許孩子去質疑、批判和發問。 要讓學生敢於發問、敢於批判、敢於自省, 有了這種文化, 他們才能夠更好地發展, 才能夠有創造力。

對於家庭和社會而言, 我們應當重塑“行行出狀元”的價值取向與社會機制。 有調查發現,

Advertisiment
83.6%的家長要求孩子考試占前15名, 家長們用自己的價值取向逼著孩子們去學習, 孩子又怎麼能幸福呢?應當尊重孩子們的天性、個性。 人的智力和能力, 確實是各有所長。 發掘孩子最寶貴的地方、最有發展潛力的地方, 是家長、教師的責任。 每個孩子總有自己的長處, 關鍵看我們能不能夠發掘, 能不能夠教育, 能不能夠讓孩子照著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去學習、去成長, 讓他們自己找回學習和成長的快樂、幸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