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啥說內科醫生幹不了兒科?

1月30日, 國家衛計委印發《關於做好季節性疾病高發期兒科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 規定醫院兒科不得停診拒診, 同時還另闢蹊徑, 為緩解兒科醫生荒指出一條新道路:兒科醫生不夠內科湊, 引發巨大爭議。

這裡我不做其他評論, 僅僅從兒科專業出發, 說說兒科有哪些特殊性。

1、疾病譜不同

就是好發的疾病不同。 比如, 兒童以急性病多見, 而成人則慢性病好發。

又比如, 同樣是心血管系統, 兒童出現的心臟問題多為先天性心臟病、川崎病或者風濕性心臟病, 而成人則多為冠心病。

再比如, 同樣是黃疸(皮膚發黃),

Advertisiment
兒童多為溶血性, 成人多為肝性。

2、年齡差異大

兒科疾病的年齡差異非常大。 同樣是發熱這一症狀, 不同年齡考慮的疾病完全不同。 例如新生兒期的發熱可能是臍部感染的表現, 3個月以內的小嬰兒發熱很可能是泌尿系感染的唯一表現, 而3歲的幼兒發熱最可能的原因是則是普通感冒。 給兒童看病, 年齡準確非常重要, 特別是新生兒, 哪怕年齡差3天, 考慮的疾病都有所不同。

對年齡要求並不需要如此嚴格的內科醫生來說, 想要對兒科有所瞭解, 首先得過了凡事先問年齡這一關。

3、同病不同理

就是說同樣的疾病名稱, 背後的發病機理可能有不同。 以“缺鐵性貧血”為例, 兒童多為挑食、偏食或者餵養不當造成的營養性缺鐵,

Advertisiment
而成人則要好好查查有沒有腫瘤性的慢性失血。

同樣是鵝口瘡(口腔白假絲酵母菌感染), 兒童很可能是一過性的, 而成年人則要好好評估免疫功能了。

4、同項不同果

同一種檢查項目, 兒童的結果跟成年人有不同, 甚至是很大不同。 我從簡單的說起, 成人每日大便超過3次, 可以認為是腹瀉。 但是兒童就不同哦, 純母乳哺乳期間的嬰兒可以一天拉好幾次, 甚至十幾次呢![注1]

又比如嬰幼兒的外周血以淋巴細胞為主, 所以, 同樣是血常規提示“中性粒細胞70%”, 對於嬰幼兒來說已經是升高了, 而對於成人來說還在正常範圍呢。 綜合性醫院的報告單很少會體貼地根據年齡提供參考值, 不少年輕醫生都曾被坑過[注2]。

再比如肝功能檢查中的鹼性磷酸酶(ALP),

Advertisiment
成人的正常上限是100U/L(不同測量方法可有不同), 兒童飆到500都很正常, 你要換個看慣成人的醫生來分析這份報告, 還不給嚇死?

5、同藥不同用

同樣的藥物, 兒童的劑量跟成年人不同, 不是簡單地取個“幾分之一”就行, 不少品種需要計算, 而且計算方法因藥而異。 所以, 如果你家寶寶的主診醫生當著你的面翻查計算公式, 這種現象一點都不奇怪。

還有些成人可用的藥物甚至不宜用於兒童。 比如喹諾酮類抗生素可能影響軟骨發育, 18歲以下患者通常不宜使用。 喹諾酮類抗生素在成人中應用頗廣, 一不小心又是個坑[注3]。

所以說兒童絕對不等同于“小大人”, 讓內科頂上兒科醫生的缺, 還得多幾個三思啊。

注釋:

Advertisiment

注1:也可以好幾天才拉一次。

注2:根據不同的年齡、生理狀態標注參考值的作法還沒有普及開, 國外也如此。

注3:過去是把“18歲以下”視作喹諾酮類抗生素的絕對禁忌。 隨著研究和用藥經驗增多, 現在認為把喹諾酮類抗生素列入“謹慎用藥”範疇即可, 不必完全禁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