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卻沒有感動過。孩子的愛,你“試探”過嗎?

比試探更好的選擇, 是相信

上週末, 我和朋友一起帶娃出門玩。 找了個空氣清新的山林, 在草地上鋪著地墊, 幾個人坐在地墊上玩遊戲。 遊戲玩到高興時, 大人小孩都難免有點忘形, 朋友兒子不小心一揮手打在了媽媽的頭上。 看樣子應該不算痛, 但朋友忽然想借機測試一下兒子心不心疼自己, 就跟兒子說:哎呀, 媽媽被你碰得好疼, 你看, 頭上都快起個包了, 快來給媽媽揉一揉!那曾想小傢伙只是嘻嘻哈哈笑著, 就是不過去。 朋友見狀, 就用手蒙住眼睛假裝哭來博同情, 這下孩子倒是過來了, 卻沒想到是撲倒在她身上,

Advertisiment
一邊笑一邊故意拍打她說痛的地方。

過後朋友跟我吐糟:你不知道, 我當時感覺心都涼了半截。 你說我平時對兒子多好啊, 他要是不小心磕了碰了, 我都是第一時間沖上去, 又是揉又是熱敷的, 緊張得不行, 而且為了減輕他的疼痛感受, 一般都會親一下他摔到的地方。 可兒子對我的疼痛卻好像一點也不當回事啊……

我嘴裡說:哎呀, 誰叫我們是偉大的媽媽呢, 媽媽就是要無條件的愛孩子嘛, 咱不跟孩子一般見識、斤斤計較。

其實, 我心裡還是挺理解朋友的。

因為感同身受啊!元旦節的一個晚上, 我好不容易把閨女伺候上床, 又溫柔耐心的給她講完了睡前故事, 這時候, 她爸走過來, 閨女就拉著她爸開始嘀嘀咕咕的說悄悄話,

Advertisiment
我一湊過去, 小傢伙就大喊:媽媽走開, 我要和爸爸講秘密, 你不能聽哦!她爸嘚瑟得不行:這叫翻身農奴把歌唱啊, 女兒小時候膩歪媽媽, 現在長大了, 就要跟老爸多交流。

我這……不得不承認, 那一刻, 我心裡忽然就升起了一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小情緒, 和朋友的感受一樣:親愛的寶貝, 最愛你的人是我, 你怎麼捨得我難過?

不過, 我們這代媽咪應該還算好, 面對這種狀況, 頂多也就是小鬱悶一下。 爺爺婆婆這一代, 對愛的試探, 則表現得還更簡單直接些。

比如, 我媽就喜歡換著花樣玩試探遊戲。 還記得有年冬季轉冷的時候, 有一天, 我準備出門正在換鞋, 我媽站在旁邊, 忽然問:丫頭, 你這雙靴子穿著暖和不?我順口回答:暖和啊,

Advertisiment
這是雪地靴, 裡面都是毛。 我媽也沒再說啥, 我呢, 急著出門辦事就走了。

又過了幾天, 晚上和我媽一起坐沙發上看電視, 我媽就開始念叨:唉, 這天氣太冷了, 我那幾雙皮鞋穿著一點都不暖腳。

我:那我給你買雙雪地靴吧。

我媽:哼, 早就問過你了, 就沒看你有行動。

我一頭霧水, 老太太什麼時候問過我了啊?我使勁想, 使勁使勁回憶, 好不容易腦補上幾天前她問我鞋的事兒, 恍然大悟:老媽啊, 你想買鞋就直接告訴我嘛, 還繞了這麼大個圈子。 我媽則不滿的嗔怪:我這不是考驗你嘛, 你要心裡有我, 早就幫我買了, 結果你看你就沒經受住考驗……

榮升外婆後, 我媽跟我玩試探遊戲的時候少了, 但不是不玩了, 而是把對象換成了她的小孫女。

Advertisiment

她有高血糖平日裡從不吃甜食, 但有一天, 看見小孫女正在吃巧克力, 心血來潮就想試試孩子:乖寶貝, 能不能把你的巧克力分一塊給婆婆吃啊?孫女竟然拒絕了。 婆婆不甘心, 繼續:你這孩子咋這麼自私呢, 你忘了平時你的衣服都是誰給你洗的嗎?孫女不吭聲。 婆婆乾脆發起連環追問:你知道你的髒衣服都是誰給你洗的啊?是誰每天很辛苦的給你洗衣服呀?這下, 孫女不耐煩了, 故意胡亂說道:媽媽洗的!爸爸洗的!爺爺洗的!……反正就是不說婆婆洗的, 把婆婆給氣得不行。

瞧瞧, 這就是試探的效果:對你付出了這麼多, 你卻沒有感動過。 妥妥的不開心。

為什麼這些試探的結果大多不如人意呢?難道真是孩子不夠愛我們嗎?

Advertisiment

真是冤枉孩子了。 其實, 自愛本來就是人的天性, 在自愛的基礎上, 才能學會愛別人。 對孩子來說, 他的成長有一個過程, 最初, 他的世界裡只有他自己, 這是出於安全感的正常需求, 在這個階段裡, 孩子不太會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然後, 孩子開始建立物權意識, 在這個階段裡, 他喜歡強調自己想要的, 忽略別人想要的, 而這也是正常的事兒。

慢慢的, 在父母的引導和環境的影響下, 孩子開始學會為他人著想, 開始樂於與人分享。

所以, 當我們去試探一個尚處於“自私”階段的孩子時, 得到的結果自然不會那麼理想。 大多數情況, 孩子的“小自私”, 其實並不妨礙他成長為一個富有同理心, 懂得關心父母的人, 因為“小自私”只是他成長的必經階段而已。

此外,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敏感。有時,當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在試探自己時,會出於一種逆反心理,故意做出與父母期望結果相反的行為。像我朋友那樣,想用假哭的方式換來兒子的安慰。可小小的人兒也有自己的經驗,他知道這樣的碰撞還不至於讓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成人痛哭,猜到媽媽的哭只是一種試探。也許他甚至會為此感到有點兒小生氣,所以不但沒有去安慰媽媽,還故意拍打媽媽,其實是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小不滿,表示:哼!又在試探我!

孩子不是不愛媽媽,只是不喜歡在試探的情況下,表達媽媽想看到的那種愛。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本來就是抱著輕鬆愉快的心態,故意不表現出我們期望看到的樣子,跟我們逗趣。我有時會問女兒:閨女,你愛不愛媽媽啊?女兒知道我想聽她說:我當然愛媽媽啦。可她偏不這樣回答,反倒歪著腦袋說:不愛!如果我問她:為什麼不愛呢?她就會嘻嘻哈哈笑,吐著舌頭繼續逗我:就是不愛,就是不愛,你怎麼著吧,哈哈!如果我這時候假裝生氣,撲過去抓她,她就更開心了,開始跟我玩追捕遊戲。她覺得,如果反著回答能換來好玩的遊戲,為什麼不反著回答呢,嘿嘿,每次都是標準正確答案多無趣啊。:)

孩子不是不愛媽媽,但有時會用逗趣的方式去回應媽媽對愛的殷切期待。

其實,這些道理,又有幾個父母不明白呢?

可我們還是會忍不住有意無意的試探孩子:

如果媽媽生病了,你會像媽媽照顧你那樣照顧媽媽嗎?

媽媽的手好疼,你要不要幫媽媽吹一吹?

一個大梨,一個小梨,你要給媽媽哪一個?

……

有時,答案不如人意。

但即便得來的答案不如人意,我們也不會因此懷疑孩子的愛。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明知這些試探遊戲完全無厘頭,卻仍像個天真的孩子一樣樂此不疲呢?

我想,一定是因為我們太愛生命中那個小小的人兒了,才想追著他們討要一個心目中NO.1的位置。

這沒什麼問題。畢竟,愛有了回應,才能走得更遠。

我們需要的只是多一些耐心,去接受一份愛慢慢醞釀的過程。在孩子“自愛”的階段,接受他那一點兒小自私,在孩子確認物權的階段,尊重他不願分享的決定,給孩子灌注夠多的愛,然後去相信,只有一個擁有了足夠多愛的孩子,才能將多出來的愛分給別人,是自然而然的愛滿則溢。

所以,當我們想要確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時,或許還有一個比試探更好的選擇,那就是:相信。

最後,再講個有趣小故事吧。

一個小朋友手裡拿著兩個蘋果,媽媽問:寶貝,給媽媽吃一個好不好?小朋友看著媽媽,把兩個蘋果各咬了一口。媽媽見狀,內心有了種莫名的失落。然後,小朋友慢慢嚼完了口中的蘋果,將一個蘋果遞給媽媽,對媽媽說:這個更甜的蘋果,給媽媽。

是的,耐心有時很苦,但結果會很甜蜜。

愛,有時需要等待,因為愛常常在路上。

孩子的愛,無需試探,

就在那裡,不多不少。

此外,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敏感。有時,當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在試探自己時,會出於一種逆反心理,故意做出與父母期望結果相反的行為。像我朋友那樣,想用假哭的方式換來兒子的安慰。可小小的人兒也有自己的經驗,他知道這樣的碰撞還不至於讓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成人痛哭,猜到媽媽的哭只是一種試探。也許他甚至會為此感到有點兒小生氣,所以不但沒有去安慰媽媽,還故意拍打媽媽,其實是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小不滿,表示:哼!又在試探我!

孩子不是不愛媽媽,只是不喜歡在試探的情況下,表達媽媽想看到的那種愛。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本來就是抱著輕鬆愉快的心態,故意不表現出我們期望看到的樣子,跟我們逗趣。我有時會問女兒:閨女,你愛不愛媽媽啊?女兒知道我想聽她說:我當然愛媽媽啦。可她偏不這樣回答,反倒歪著腦袋說:不愛!如果我問她:為什麼不愛呢?她就會嘻嘻哈哈笑,吐著舌頭繼續逗我:就是不愛,就是不愛,你怎麼著吧,哈哈!如果我這時候假裝生氣,撲過去抓她,她就更開心了,開始跟我玩追捕遊戲。她覺得,如果反著回答能換來好玩的遊戲,為什麼不反著回答呢,嘿嘿,每次都是標準正確答案多無趣啊。:)

孩子不是不愛媽媽,但有時會用逗趣的方式去回應媽媽對愛的殷切期待。

其實,這些道理,又有幾個父母不明白呢?

可我們還是會忍不住有意無意的試探孩子:

如果媽媽生病了,你會像媽媽照顧你那樣照顧媽媽嗎?

媽媽的手好疼,你要不要幫媽媽吹一吹?

一個大梨,一個小梨,你要給媽媽哪一個?

……

有時,答案不如人意。

但即便得來的答案不如人意,我們也不會因此懷疑孩子的愛。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明知這些試探遊戲完全無厘頭,卻仍像個天真的孩子一樣樂此不疲呢?

我想,一定是因為我們太愛生命中那個小小的人兒了,才想追著他們討要一個心目中NO.1的位置。

這沒什麼問題。畢竟,愛有了回應,才能走得更遠。

我們需要的只是多一些耐心,去接受一份愛慢慢醞釀的過程。在孩子“自愛”的階段,接受他那一點兒小自私,在孩子確認物權的階段,尊重他不願分享的決定,給孩子灌注夠多的愛,然後去相信,只有一個擁有了足夠多愛的孩子,才能將多出來的愛分給別人,是自然而然的愛滿則溢。

所以,當我們想要確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時,或許還有一個比試探更好的選擇,那就是:相信。

最後,再講個有趣小故事吧。

一個小朋友手裡拿著兩個蘋果,媽媽問:寶貝,給媽媽吃一個好不好?小朋友看著媽媽,把兩個蘋果各咬了一口。媽媽見狀,內心有了種莫名的失落。然後,小朋友慢慢嚼完了口中的蘋果,將一個蘋果遞給媽媽,對媽媽說:這個更甜的蘋果,給媽媽。

是的,耐心有時很苦,但結果會很甜蜜。

愛,有時需要等待,因為愛常常在路上。

孩子的愛,無需試探,

就在那裡,不多不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