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母乳性黃疸發病率越來越高?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近來多認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有關。 一般認為, 新生兒小腸內的葡萄糖醛酸苷酶, 含量多(經過檢測確認), 活性高。 這種主要來源於母乳的酶, 可催化結合膽紅素變成未結合膽紅素, 此過程在新生兒小腸內進行, 加上小兒腸蠕動相對慢, 使大量應排泄的膽紅素被這種酶解離成未結合膽紅素, 吸收增加, 即出現母乳性黃疸

母乳餵養的嬰兒在生後4~7天出現黃疸, 2~4周達高峰(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 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黃疸一般持續3~4周,

Advertisiment
第2個月逐漸消退, 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 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 黃疸明顯減輕, 膽紅素下降50%以上, 若再用母乳餵養, 黃疸不一定再出現, 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到原有程度。 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20%~30%。 雖然本病預後良好, 嚴重者才需治療, 但為了順利推廣母乳餵養也應引起重視。

母乳性黃疸包含早髮型和遲髮型

早髮型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及達到高峰值的時間相似, 即在出生後的2~3天出現, 並於第4~6天最明顯, 然後在兩周內消退。 然而, 從臨床實踐來看, 母乳性黃疸的最高值要超過生理性黃疸。

遲髮型者出現的時間較晚, 常緊接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

Advertisiment
也可能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加重, 也就是說母乳性黃疸常在寶寶出生後7-14天出現。

臨床表現

生後母乳餵養無其他原因而出現高膽紅素血症者, 膽紅素常可達256.5~342μmol/L(15~20mg/dl)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 吃奶佳, 生長發育正常。 黃疸可持續3周~3個月。

檢查

血清膽紅素大於205.2μmol/L, 有的可以高達513μmol/L。

鑒別診斷

母乳所致黃疸一般在生後4~5天出現皮膚、粘膜黃染, 無其他異常, 黃疸逐漸加重, 生後10~15天中未結合膽紅素可達171~513umol/l(10~30mg/dl)。 如繼續哺乳, 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4~10天, 然後緩慢下降, 3~12周恢復正常水準, 黃疸完全消退。 若停止哺乳, 於48小時內血清膽紅素可明顯下降。

新生兒在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減退後又加重, 停止母乳餵養後48小時, 膽紅素下降50%, 則可確定診斷。

如再恢復母乳餵養,

Advertisiment
膽紅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 但不會達到原來的高水準。

在肝功能正常條件下需要與溶血、感染引起的黃疸相鑒別。

如何治療

暫停母乳餵養3天改為人工餵養, 奶量以150ml/kg.d計算。 暫停母乳期間, 應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 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 同時給予支援療法:注意保暖, 增加熱量、營養, 預防感染;鼓勵多次少量餵奶, 增加患兒大便次數。 嚴重者給以保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 為了減少本病的發生, 應鼓勵母乳早開奶, 多次少量餵奶, 增加大便次數, 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 可降低黃疸發生率。

一般說來, 對於早髮型母乳性黃疸要鼓勵頻繁餵奶, 避免添加糖水。 晚髮型母乳性黃疸因很少引起核黃疸, 如果血清膽紅素257μmol/L時可暫停母乳3天;>342μmol/L時則加光療,

Advertisiment
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漿治療。 患兒就診時不管黃疸多麼重, 血清膽紅素濃度有多高, 也不必換血治療, 因為黃疸完全可以通過光療和停喂母乳加以控制。

預防

孕母期間注意飲食衛生, 忌酒和辛熱之品, 不可濫用藥物。 嬰兒出生後, 宜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 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注意過早出現或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退而複現等情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