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孩子有的時候會”失語“

細心的家長和老師會發現這樣的現象:面對美麗的景色, 動人的場面, 感人的事件等, 我們的孩子心情激動, 有的卻“無話可說”。 性格內向的孩子, 眼睛掃來掃去, 為什麼有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失語的行為, 因為他們可以快速地搜集資訊, 嘴巴卻不願說話;性格外向的孩子, 則情緒變得亢奮, 伴著肢體動作, 嘴裡發出誇張式的感歎, 如“哇噻”、“好美喲”、“好感動”之類, 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表述。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通過多年觀察和研究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掌握的詞語量越多, 他對外部資訊的反應就越靈敏,
Advertisiment
其思想表達也越順利;孩子掌握的詞語量越少, 則對外部資訊的反應就越弱。 詞語量貧乏的孩子, 經常出現思維受阻現象。
在觀察中我們發現,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有很強的表達欲望, 當外界的資訊刺激他們的大腦時, 表達的欲望就被調動起來了。 刺激越強, 表達的欲望也越強。 但是如果此時大腦中搜索不到相關聯的詞語來承載他們的思想, 其表達的欲望就無法釋放出來, 這時在孩子的大腦中就形成了思維阻塞。 這種阻塞不論程度高低, 都會在孩子心中漸漸鬱結起來。 如果這種情感衝突長期不能得到化解, 孩子則慢慢變得冷淡、麻木。
因此, 多積累詞語是青少年學生最重要的一課。 在教學實踐中, 我根據青少年學生認知心理特徵,
Advertisiment
提煉了多個積累詞語的方法, 如:情境造句法, 教師利用音樂、畫面、故事、物件、表演等形式, 讓學生在情境下完成造句;詞語競猜法, 借鑒綜藝節目中的競猜形式, 開展詞語競猜活動, 從挑選詞語、人員分組, 到制訂競賽規則等工作, 都讓學生自行組織, 以充分啟動學生的思維;改換傳統活動法, 如改丟手絹為丟詞語, 改老鷹捕小雞為老鷹“抓”詞語, 改擊鼓傳花為擊鼓傳詞等。
在這裡我特別介紹一種有趣的積累詞語的方法, 叫“我給詞語找婆家”。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比如, 週末家長要帶孩子去公園或某地玩耍, 去之前, 家長與孩子共同設想, 玩耍時可能會看到什麼樣的景物, 碰到什麼樣有趣的事情。 想好後,
Advertisiment
家長則問孩子:如果要把剛才設想的東西說出來, 可能會用到哪些詞語呢?這時家長鼓勵孩子從教材或其他書本裡挑選6~10個詞語, 寫在紙條上, 放在衣袋裡。 到目的地玩耍時, 看到有與自己所選詞語相似內涵的景物或情境時, 就用這個詞語說一個句子。 說出了一個恰當的句子, 用了一個詞語, 就算“嫁”出了一個“女兒”。 這樣直到把紙條上的“女兒”“嫁”完為止。
“我給詞語找婆家”這個方法不僅有趣, 這樣不僅可以克服他們的失語行為, 更能融洽家長與孩子, 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 而且通過這種練習可以培養孩子聯想、思考、觀察、表達等思維方式, 可以嘗試著多練習幾次。
(兼職編輯:詹麗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