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這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國外的聖誕主題短片, 感覺內心一下子被什麼擊中了。 影片最開始, 是一群大人正在忙著為耶誕節做準備, 他們購物、訪友、砍聖誕樹、準備聖誕晚餐、拍照分享到朋友圈……每個大人都忙得不可開交。

父母們看似在為給孩子準備一個聖誕而不停的忙碌, 可是跟在大人身邊的孩子們, 感到被受冷落。 父母沒時間陪他們說話, 沒時間陪他們玩耍, 沒人在意他們的情緒。 他們無法理解, 為什麼有這麼多事情都必須去做。

直到父親忙著把彩燈掛到屋頂的時候, 他注意到了女兒孤單失望的眼神。

Advertisiment

那一刻, 父親終於明白, 女兒最想要的是什麼。 父母放下了正在忙活的事情, 放棄了過一個完美的耶誕節的想法, 衣服不馬上熨燙有什麼關係, 杯子不馬上刷乾淨有什麼關係……

孩子想要的聖誕, 不過就是父母能專心陪著他們玩耍的聖誕!

這時, 旁白換成了大人的口吻:“這也不是必須的, 那也不是, 我只有一件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陪著你, 在你身邊, 我的孩子。 ”

我們給孩子的

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嗎?

這讓我想起之前被流傳很廣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媽媽開著名車送女兒上學, 那是一所很好的寄宿制貴族小學。 在車上, 媽媽對孩子說:

“媽媽離開你, 拼命賺更多的錢, 都是為了將來可以送你去最好的學校學習, 所以媽媽才沒時間陪你。

Advertisiment
你恨媽媽嗎?”

女兒說“不恨”。 但是卻又對媽媽說:

“等我長大了, 也要賺很多的錢, 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 ”

……

我們時常以為, 已經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 我們拼命的忙碌, 拼命的賺錢、拼命的攢錢、拼命的把孩子往最熱的興趣班, 最高升學率的學校送……

我們為他千算萬算, 保他衣食無憂, 最艱難的時候只要想想這些都是為了孩子, 就憑空的多出了一股子力氣。

我們這麼愛孩子, 有時候回過頭卻發現, 孩子竟然不快樂, 很多孩子對父母沒有無比的感激之情, 反而是有話不愛跟父母說, 喜歡頂嘴甚至嫌棄父母的不足之處, 那一刻, 真的滿心失望和委屈。

可是再靜下心來想一想, 這一切, 真的只怪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嗎?

Advertisiment

我們想跟孩子建立的親密良好的親子關係, 和我們想讓孩子擁有的各種良好的品行, 這些我們都用時間和心血去澆灌培育了嗎?我們心心念念想給孩子的, 真的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嗎?

曾經有一份兒童心願調查, 結果顯示, 孩子們最想要的, 其實是“買媽媽一天的工作時間陪我”, “全家人一起陪我過一個生日”, “爸爸不用去外地上班, 在家跟我玩”……

孩子們需要的, 除了錢, 還有愛。 甚至在孩子的世界裡, 對愛的需要遠遠的多於錢。

換句話說, 如果孩子想要的是一個蘋果, 我們即使給孩子一車的土豆, 孩子也開心不起來。 孩子想要的是善解人意的媽媽, 寬厚溫和的爸爸, 我們給孩子再多的零花錢, 也無法讓孩子真正的滿足。

Advertisiment

如果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就等於斬斷了你們之間的情

忘記了從哪裡看到一句話, “愛的反面不是恨, 而是忽視”, 深以為然。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被試者分成四個組, 在四種不同的環境下完成任務。
第一組為表揚組, 每次工作後能得到表揚和鼓勵;
第二組為受訓組, 每次工作後將受到嚴厲訓斥;
第三組為被忽視組, 不予評價, 只讓其靜聽其他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
第四組為控制組, 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 不予任何評價。

結果工作成績是:前三組均優於控制組, 受表揚組和受訓斥組明顯優於忽視組, 而受表揚組的成績不斷上升, 學習積極性高於受訓組, 受訓組的成績有一定波動。 這就是“赫洛克效應”。

這個實驗是為了說明對工作成果給予及時的評價,

Advertisiment
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對於教育孩子, 它證明了一件事:無論是表揚孩子或者批評孩子, 都好過對孩子的事情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所以有時候最讓人心疼的, 往往不是那些作業寫錯了, 父母會批評他, 讓他重新修改的那部分孩子, 而是無論作業寫對寫錯, 都沒有父母過問, 無論是考了100分還是20分, 都找不到家長在卷子上簽字的那些孩子。

完全不管孩子的父母畢竟不多, 但以工作忙和各種理由忽視孩子的父母卻不少。

想一想, 我們有多少次, 忙於飯局忙於應酬, 忙於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以至於頭疼心煩, 一次次讓孩子一邊玩去, 一次次讓孩子別說話消停會, 一次次拒絕和孩子談論他的新發現和新想法, 甚至該給他讀的故事書,也因為心煩和忙碌,而無法每天堅持下去。

可是,如果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那其實也就等於斬斷了與孩子之間的情。這段我們好不容易能與他同行的旅程,也變成了我們自說自話,感動自己的一次獨行。

也許終有一天他會明白

但最重要的卻是現在

很多爸爸媽媽都無奈的表示過:“沒辦法啊,真的很忙啊”“哎,就是脾氣不好,總是控制不住”,“知識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然後父母們都相信:“總有一天他會理解的,會明白的吧。”

也許會,但是卻都不如現在這個時候美好。

提到日本電影,有個名字是繞不過的,那就是北野武。他開創了自己的暴力美學,沉默冷酷。本人看起來也是十分陰鬱。

北野武的童年十分不快樂。不僅因為貧窮,還因為父母經常爭吵。

父親是一個嚴肅冷漠的,在醉酒後十分暴戾的男人。母親則有些刻薄毒舌,會在北野武成名後,每月索要巨額的生活費,北野武甚至形容母親為“吸血鬼”。

但是在父親逝世後,北野武整理遺物時,找出兩三張父親練字的紙,上面歪七扭八地寫著他的名字——北野菊次郎。父親到死都寫不好自己的名字,但他一直在偷偷練習。

可是父親生前卻時常吼北野武:“會寫字有屁用,刷牆又不用寫字!”

北野武看到字條的時候哭得很傷心,他才發現自己好像“永遠錯過了什麼”。

而在母親去世後,北野武同樣發現了一封信和一個存摺,信中寫道:“我兒,你從小生性放蕩,我擔心你日後一無所有……存摺裡有一千萬圓。”

原來北野武的母親並不是不愛兒子,反而是比誰都愛。日日夜夜都在為兒子將來計算著。只是沒有表達。

孩子可能最終會明白父母的苦心,也許在他考上大學之後;也許在他步入社會之後;也許在他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也許在與父母永遠離別之後……但是日後再感人的和解和領悟,都不如此刻的表達和溝通。

愛孩子,就耐心的去瞭解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對孩子最好的愛,並不是把我們覺得好的都給他,而是尊重他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讓他在不妨害自己和他人的情況下,能夠真正的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能夠獲得真正想要的快樂。

當我們全身心的去傾聽孩子,瞭解孩子,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很多麻煩,也將不復存在。

甚至該給他讀的故事書,也因為心煩和忙碌,而無法每天堅持下去。

可是,如果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那其實也就等於斬斷了與孩子之間的情。這段我們好不容易能與他同行的旅程,也變成了我們自說自話,感動自己的一次獨行。

也許終有一天他會明白

但最重要的卻是現在

很多爸爸媽媽都無奈的表示過:“沒辦法啊,真的很忙啊”“哎,就是脾氣不好,總是控制不住”,“知識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然後父母們都相信:“總有一天他會理解的,會明白的吧。”

也許會,但是卻都不如現在這個時候美好。

提到日本電影,有個名字是繞不過的,那就是北野武。他開創了自己的暴力美學,沉默冷酷。本人看起來也是十分陰鬱。

北野武的童年十分不快樂。不僅因為貧窮,還因為父母經常爭吵。

父親是一個嚴肅冷漠的,在醉酒後十分暴戾的男人。母親則有些刻薄毒舌,會在北野武成名後,每月索要巨額的生活費,北野武甚至形容母親為“吸血鬼”。

但是在父親逝世後,北野武整理遺物時,找出兩三張父親練字的紙,上面歪七扭八地寫著他的名字——北野菊次郎。父親到死都寫不好自己的名字,但他一直在偷偷練習。

可是父親生前卻時常吼北野武:“會寫字有屁用,刷牆又不用寫字!”

北野武看到字條的時候哭得很傷心,他才發現自己好像“永遠錯過了什麼”。

而在母親去世後,北野武同樣發現了一封信和一個存摺,信中寫道:“我兒,你從小生性放蕩,我擔心你日後一無所有……存摺裡有一千萬圓。”

原來北野武的母親並不是不愛兒子,反而是比誰都愛。日日夜夜都在為兒子將來計算著。只是沒有表達。

孩子可能最終會明白父母的苦心,也許在他考上大學之後;也許在他步入社會之後;也許在他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也許在與父母永遠離別之後……但是日後再感人的和解和領悟,都不如此刻的表達和溝通。

愛孩子,就耐心的去瞭解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對孩子最好的愛,並不是把我們覺得好的都給他,而是尊重他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讓他在不妨害自己和他人的情況下,能夠真正的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能夠獲得真正想要的快樂。

當我們全身心的去傾聽孩子,瞭解孩子,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很多麻煩,也將不復存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