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暴力”寶寶父母支招

為什麼小小年紀就喜歡打人呢?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兩三歲寶寶的父母。 有的寶寶生氣時打人, 有的寶寶高興時打人, 有的寶寶不僅打人還咬人, 有的寶寶既打小朋友又打爺爺奶奶……如果養成習慣, 他將來怎麼與別人友好相處呢?父母真為寶寶的這種“暴力”行為擔心呀!

丹丹是個3歲多的小女孩, 相貌文靜乖巧, 卻是社區裡出名的“小霸王”。 就連奶奶都說:“這個孫女惹不得, 動不動就打人, 家裡的人都被她打遍了。 ”一次, 奶奶去幼稚園接丹丹, 和老師談完後, 奶奶問她為什麼不好好吃菜, 丹丹一聽就急了,

Advertisiment
在幼稚園的院子裡、當著眾多父母與小朋友的面, 劈劈啪啪地打奶奶, 弄得場面十分尷尬。 平時, 丹丹的口頭禪就是“打你!”“我打你!”。 這不, 已經有好幾位父母向奶奶告過狀了。 哎, 真讓奶奶煩惱。

寶寶為什麼打人?

寶寶打人其實只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情。 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 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 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作時, 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 媽媽晚來了幾分鐘, 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 如果加以正確引導, 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 轉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Advertisiment
敵意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工具性攻擊是指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 例如, 丹丹有意打另外一個寶寶, 惹他哭, 這屬於“敵意攻擊”;如果丹丹在爭奪玩具的過程中打了他, 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當出現爭端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向父母示威時, 兩三歲的寶寶通常採用踢打對手的方式。 隨著年齡增長, 這種身體攻擊越來越少, 會逐漸改為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 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能判斷對方的意圖, 只是簡單地將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當成對手。

“打人”會影響寶寶一生!

攻擊性是一種穩定、持續的特性。 研究證明, 3歲時愛打架的寶寶, 5歲時仍然愛打架;6~10歲時攻擊性的多少將預示著10~14歲時打架、嘲笑、戲弄別人、與同伴爭鬥的傾向性。

Advertisiment
而且這種穩定性對男孩、女孩都適用。

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 8歲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後的攻擊性行為, 如犯罪、夫妻不和等。 另一項研究發現, 不論男孩還是女孩, 如果10歲左右愛發脾氣, 長大後多與同事關係緊張。 所以, 寶寶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

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寶寶的行為

對寶寶冷漠、經常拒絕他的要求、無視寶寶表現出的“暴力”衝動, 這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帶有攻擊性的孩子。 因為他們總是挫傷寶寶的需要, 在幼小心靈中埋下了對人漠不關心的種子;

Advertisiment

同時, 靠體罰來約束寶寶, 更讓他懂得了如何才能傷害他人;有的父母過分溺愛, 甚至覺得被寶寶打不算大事, 一味縱容寶寶, 也會使寶寶變本加厲;

家庭成員間發生分歧時互相攻擊、哭叫、打鬧、吵架也會對寶寶產生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所以, 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為寶寶樹立正確的榜樣。

如何幫寶寶改掉打人的毛病?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 父母不能對寶寶的“暴力行為”視而不見。 如果寶寶打人了, 應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 同時嚴肅、堅定地直視他的眼睛, 讓寶寶感到自己錯了, 等寶寶情緒平靜後, 再和他講道理。

其次不要體罰寶寶。 當寶寶打人時, 父母千萬不能用打寶寶的方式來懲罰他,

Advertisiment
最好“冷處理”——把正在哭鬧的寶寶放在一邊, 告訴他父母很愛他, 但必須等他哭完後再和他說話。 這樣的話只說一遍即可, 不要多說, 更不要向寶寶過多解釋為什麼。 當寶寶情緒激動時, 應避免出現越講道理越僵, 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況。

第三積極的鼓勵不可少。 父母應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寶寶的良好行為給予鼓勵。 尤其是那些平時習慣打罵、呵斥、批評寶寶的父母, 更應注意自己的態度。 鼓勵能夠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 使寶寶表現出積極、正面的情感, 促進向上發展。 父母應對寶寶充滿信心。

第四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反應。 當寶寶在家裡打人時, 父母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 不能對此一笑了之, 甚至開心地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別樣的可愛之處, 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讓寶寶感受到,自己出現攻擊性行為時,他人正常的反應是什麼。時間久了,寶寶明白這種行為不被人接受,自然會有所改變。

最後為寶寶提供非攻擊性行為發生的條件。如果明知寶寶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點與其他寶寶的長處相比;多瞭解寶寶的需要以及獨到之處,從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寶寶;讓寶寶獨立做事情,擔負一定責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經常說“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媽媽為你驕傲”之類的話,以此打開寶寶的心扉,幫助他成長。

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讓寶寶感受到,自己出現攻擊性行為時,他人正常的反應是什麼。時間久了,寶寶明白這種行為不被人接受,自然會有所改變。

最後為寶寶提供非攻擊性行為發生的條件。如果明知寶寶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點與其他寶寶的長處相比;多瞭解寶寶的需要以及獨到之處,從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寶寶;讓寶寶獨立做事情,擔負一定責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經常說“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媽媽為你驕傲”之類的話,以此打開寶寶的心扉,幫助他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