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滿足孩子的尺度在哪裡?

搖搖搖車要坐好多遍, 3歲了還總要抱…一面對孩子的這些似乎“永無止境”的需要, 媽媽們總有這樣的擔心:不滿足, 是不是太殘忍?滿足;會不會慣壞了孩子?我們從一個媽媽的故事入手, 一起從不同的角度, 分析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真相。

“滿足”的核心是情感的流暢回應

我們要警惕是否給孩子複製了我們的潛意識。 說“我們每次只能坐一次”的媽媽, 無論她說出來的道理是什麼, 她的潛識可能在說:“我們—次只能得到一點。 ”這本質上不是自我控制的比較好, 而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欲望有羞恥感。 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

Advertisiment
關鍵在於傳遞了什麼樣的潛意識, “我每次只能得到一點點”的潛意識, 並不會讓孩子珍惜眼前, 反而會讓孩子形成“我需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得到”的暗示。 這種感覺, 可能大家都挺熟悉, 為目標奮鬥, 可真到達了那裡, 並沒有預想中的幸福快樂。 媽媽要覺察, 這個關於底線的想法, 是自己的潛意識還是當下的真實感受。

滿足的真正含義在心理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 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 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 如果能做到就去做, 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 也無需勉強。 比如孩子指著一個超級貴的汽車模型說:“媽媽我好喜歡這個模型。 ”媽媽可以及時回應和肯定孩子的需要:“這個模型真漂亮,

Advertisiment
媽媽也喜歡。 ”孩子其實並不貪婪, 很好協商, 並且能夠體諒別人。 貪婪並非孩子的本性, 而是曾經太多需求被否定、被批判、被延遲, 這些痛苦長期累積, 終於讓孩子成為一個不講道理, 難以妥協, 索求無度的人。 以獲取的難易程度, 來決定珍惜的程度, 是我們成年人已經被異化的頭腦所為, 並非孩子的本性。

需要是否被滿足, 是説明孩子建立和執行規則的機會

滿足需要, 是説明孩子建立規則的自然情境和教育機會。 坐幾次搖搖車不會慣壞孩子?孩子想要兒童玩具是不是該買?父母在這些情境下採取的行為往往隱藏了父母的教育觀念, 本質上體現了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認知和價值觀的判斷, 父母的這些行為本身沒有絕對的對錯標準。

Advertisiment
我認為, 是否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當然與父母的經濟、時間等因素有關, 但關鍵在於父母在這樣的情境下是如何恰當滿足孩子需求的過程, 這個過程, 是説明孩子建構規則的很好學習情境。 比如坐搖搖車, 可以和孩子事先溝通, 和孩子一起約定要坐幾次, 然後一起來遵守這個約定。 當孩子現場提出超出這個約定的次數, 溫柔而堅定地堅持規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