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情商教育>正文

游戲也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

從“眼不見, 心不煩”, 到“眼不見, 心卻在想”, 客體永存性的獲得是兒童早期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它標志著兒童從局限于當時當地的身體動作中解放出來, 認識到物體的位置轉換和永久存在性。

游戲也可開發兒童短暫性記憶

皮亞杰是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從兒子勞倫特出生起, 他一直觀察、記錄著兒子的成長過程。

看不見就是消失了

勞倫特5個月了, 手腳的動作與視線之間變得更協調了。 皮亞杰拿著玩具去逗引兒子, 勞倫特會朝著玩具伸出小手, 做出抓取的動作, 并伴有急切的“嗯呀”聲。

Advertisiment
但是當玩具移出他的視野之外, 他也就甘心罷手了, 不再去搜尋, 視線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臉上。 是不是勞倫特認為不在自己視野中的玩具就是消失了, 不存在了?

在以后的兩個月中, 皮亞杰依然沒有發現勞倫特會尋找視野之外的玩具。 皮亞杰在觀察記錄中寫到:“在給勞倫特喂奶時, 我給他奶瓶, 他伸手去拿。 但就在這時候, 我把奶瓶藏在手臂后面。 如果他看到奶瓶的一頭露在外面, 他就會蹬腳叫喊, 做出種種模樣, 想要得到奶瓶。 然而, 如果我把奶瓶完全藏起來, 什么也看不見, 他就停止哭叫, 似乎奶瓶已不再存在, 已融化在我的手臂里。 ”

眼不見, 心還在想

勞倫特7個月零13天的那個下午, 對于皮亞杰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 因為勞倫特的反應明顯與以前不一樣了。

Advertisiment
他看到了父親手中的玩具熊, 依然興奮地想伸出手去抓, 父親用手擋住了孩子的視線, 玩具熊消失在勞倫特的視野中。 這次, 他突然試著拍打父親的手, 用力要挪開它或壓低它, 努力想拿到這個看不見的小熊。 皮亞杰從孩子的這個動作意識到孩子已經“眼不見, 心卻在想”。 從那一天開始, 勞倫特經常表現出想去尋找見到過又被隱藏起來的物體, 他意識到“看不見的東西”依然存在。

小皮球怎么不見了

10個月的勞倫特已經學會了爬, 他活動的空間更大了, 經常會爬到地毯的另一邊去尋找媽媽剛才藏在地毯下的玩具。 一天, 皮亞杰給他買來一只小皮球, 勞倫特十分喜歡, 整日捧著它,

Advertisiment
看著它滾來滾去。 小皮球滾到父親的腳邊, 皮亞杰彎下腰去用手蓋住了球, 并悄悄拿走了球。 勞倫特迅速爬到父親身邊, 用力挪開父親蓋住皮球的手, 發現皮球不見了, 他緊皺著眉頭露出十分驚奇的表情。 因為他是那么地堅信皮球是在父親的手下。 皮亞杰分析嬰兒這時的思維特征, 認為他們已經開始具有了“客體永存性”的概念。

皮亞杰在對他的三個孩子進行觀察時, 發現他們都是在快滿周歲的時候, 才會尋找被藏起來的東西。 他們懂得不在眼前的物體依然存在, 正是這種認識使嬰兒的智慧有了一個新的進展, 但同時也增加了嬰兒的痛苦, 他們認為母親一定在某個地方, 但卻不和我在一起, 這使得嬰兒的情感發展更為豐富。

Advertisiment

半客體永存性

在此之后的幾天, 皮亞杰又與兒子勞倫特進行了一場游戲。 勞倫特11個月的一天, 皮亞杰拿走了勞倫特抱著的玩具熊, 把它放在紅色的枕頭下, 勞倫特爬到枕頭邊, 迅速地把小熊找了出來。 然后, 皮亞杰又一次拿走了小熊, 在勞倫特的注視下, 把小熊放在紅枕頭下, 再取出來, 在勞倫特的面前晃了一下以后又放到藍色的枕頭下。 皮亞杰想知道, 勞倫特將會在什么地方去找回小熊。 結果勞倫特還是爬到紅色的枕頭下去尋找, 當然是一無所獲。

皮亞杰認為12個月左右的嬰兒確實相信被隱藏物體的永久存在性, 否則不會去尋找。 但是, 這時嬰兒對于永存物體的位置認識還存在著明顯的欠缺。 他們所表現出的只是重復他上一次找到過物體的動作。

Advertisiment
這說明, 嬰兒的某些認識過程還沒有得到發展, 稱作“半客體永存性”。

愛孩子, 別為她包辦一切 父母要成為孩子禮貌的榜樣 兒童安全教育,你了解多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