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淺談資優生的輔導

(1) 對生涯意義的探討

一般的生涯輔導多將重點置於職業的探索與選擇上, 忽略對生涯意義的探討, 而傳統評量模式以學生能力及興趣去搭配某一職業的做法, 徒然限制其可能的選擇範圍, 根本無法給予學術資優學生任何幫助。 事實上, 職業僅為生涯中一項比較明顯為人注意的部分, 但它的功能與其說是尋找謀生的途徑, 不如將之視為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展現, 個人藉工作上的表現, 實現其對自我的期許與對社會的責任, 缺乏此種認識, 即可能出現所謂的“存在的危機意識”。

(2) 增進自我認識

Advertisiment

資優學生有較高的聰明才智, 對問題的探討比一般學生更為深入, 但也可能因上述的原因而產生更大的危機意識。 探討資優學生的生涯發展, 除需瞭解資優學生的個人特質之外, 若能更深入地剖析其自我層面, 探索其生涯定位與生涯發展歷程的需求, 並據以規劃適切的輔導措施, 則對資優學生的生涯發展應更有助益。 換言之, 輔導人員、教師和家長必須將支持與增強的重點放在其對自我的認識, 而非其可以達成的目標上, 亦即從資優的標籤中解放開來, 以真實的自我做為個人發展的機制, 藉此以掌握生涯發展的方向, 其生涯定位應有更穩定的基礎, 存在的危機意識亦始有可能轉化為追尋自我的力量。

(3) 堅強的自我認定

Advertisiment

有關傑出藝術家、科學家及運動員的研究, 指出堅強的認定感是彼等之所以傑出的重要因素;自我的認定, 事實上即是對生涯的方向與目標有清楚的認識, 同時亦願意投入全部的生命, 全力以赴, 此種使命感正符合Knefelkarmp&Slepitza對生涯認知發展歷程最高層級強調承諾與投入的論點。 因此多位生涯輔導學者建議對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 除著重其興趣或能力之探索外, 更應將重點置於其價值觀與心理需求的探討上。 心理學家Kelly認為每一個人都是自封的「科學家」, 每一個人都有一套對人生的理念, 可能這套理念不合理、不對時、不可行, 但這套理念是最強有力的行動基礎, 因此如何進入當事人這套理念、甚至於其後設認知的歷程之中,

Advertisiment
是輔導人員在設計諮商方桉、進行諮商輔導時必須確實掌握的重點。

總之, 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 可藉由評量、輔導等方法, 協助其統整所知覺的能力、動機、價值觀, 辨清其生涯的意義、進而認定其生涯發展的目標。 此等輔導措施應及早實施, 儘早提供生涯試探的機會, 從各種教育活動中增加對自己與工作世界的瞭解, 同時充分運用資優生的長處, 提供多樣化的思考素材與活動方式, 挑戰其自我概念與非理性的觀念, 使其生涯觀經過現實的考驗, 更為明確而落實, 更有效地落實其生涯的“自主”與“自我實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