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個粘媽媽的孩子,內心都深藏著怕被拋棄的恐懼

一個朋友跟我抱怨, 她的孩子兩歲多了, 非常粘人。 她甚至上個廁所, 孩子都不允許關上門。 經常, 媽媽在廁所裡面, 孩子在外頭哭喊著拍門。

後來瞭解到, 孩子每次發脾氣的時候, 媽媽都習慣冷處理。 她說, 每次他發脾氣我都很想吼他, 可是我得忍。 我不跟他說話, 把他晾一晾, 希望能好點。
顯然情形並未好轉。 相反, 媽媽的冷處理, 在孩子眼裡就是冷漠的拒絕。 這會喚起孩子對於被拋棄的恐懼。 又因為這個恐懼, 孩子會愈發粘住媽媽, 以防再次被拋棄。
就像是一直沒有吃飽飯的孩子, 會永遠對食物保持熱烈的渴望。
Advertisiment

所有父母需知, 孩子有天生的自我救贖的本能。 他們在尋求什麼, 就說明他們缺了什麼。 媽媽是孩子安全感的源頭。 粘媽媽, 就說明孩子內心開始面臨被媽媽拋棄的恐懼了, 同時也說明, 媽媽們需要留意孩子的安全感建構了。 也唯有幫助孩子建構了好的安全感, 孩子內心才有滿滿的能量, 讓他們可以變得獨立、而不再糾結于“媽媽愛不愛我、會不會拋棄我”這樣的問題。
❶ 保證責任人是穩定的, 尤其是頭三年。 要麼是媽媽, 要麼是爸爸, 要麼是固定的一位長輩, 但不管是誰, 都一定要穩定。
❷ 給孩子可控感。 孩子哭的時候,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
❸ 要跟孩子之間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 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敏感回饋;要有效陪伴,
Advertisiment
不管陪伴時間長短,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定是全身心的, 高品質陪伴。
❹ 擁抱和撫摸。 經常擁抱和撫摸孩子, 孩子的觸覺發展可能更靈敏。
3歲以前是寶寶安全感建構的重要時期。 而對於寶寶來說, 3歲入園前, 和自己互動最多的人非媽媽莫屬了。 所以, 媽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而媽媽如何幫助孩子建構安全感, 在下面的這期靜觀育兒脫口秀中, 有更具體、詳細的解釋:
最後, 還需要提醒所有父母, 日常跟孩子交流中, 自己那些很容易脫口而出的言辭, 也需要克制哦。 比如下面這幾句話, 都會不經意間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將孩子推入到“即將被拋棄”的恐懼深淵, 爸媽們最好不要和孩子說。
“再鬧, 媽媽不要你了!”
孩子對成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
Advertisiment
往往是通過對成人面部表情和外部行為的認知去感受成人的情緒, 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 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 當成是真的離開。 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 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傷害, 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
到了一定年齡, 孩子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 長期以來, “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 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 使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 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 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 好自我意識的增強, 也開始對生命的起源產生好奇,
Advertisiment
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再不聽話, 我揍你!”
有時候, 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 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 這一類空洞的話, 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 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恐嚇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 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