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確認識孩子在幼稚園打打鬧鬧

孩子在幼稚園打鬧受傷或是成為打人者, 這已經成為家長和老師心中一塊重石, 面對孩子間的打鬧, 家長可以採取正確的措施避免打鬧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
1、“受氣包”彥彥
3歲半的彥彥被媽媽送到一所新的幼稚園。 兒子內向膽小, 生活中很少主動和小朋友發生爭執。 在先前的那所幼稚園裡, 兒子經常受到別的孩子的攻擊, 每次送他去幼稚園, 他都哭鬧不止。 迫不得已, 媽媽給他換了所幼稚園, 可沒過幾天, 兒子的身上便又出現了新的傷痕。
老師分析:
在幼稚園,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 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Advertisiment
孩子受氣, 甚至受些小傷都不是什麼大事, 家長不必過於憂心。 孩子必須要適應集體生活, 學習與人交往。 對於內向受欺負的孩子, 家長要及時地鼓勵和支持孩子, 使其積極融入集體生活。

孩子打鬧是正常現象
解決對策:
內向的孩子大多敏感、好強, 在集體生活中的受挫會讓他們焦慮、難過, 卻又無處發洩。 老師很難兼顧每一個孩子的感受, 因此, 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多溝通, 少埋怨
孩子也有自尊心。 如果孩子被欺負了, 家長不應過於誇張, 心裡再不平, 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來。 若孩子在幼稚園出現經常受欺負的現象, 且老師沒有及時發現, 家長要及時和老師溝通, 瞭解孩子在幼稚園的表現, 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Advertisiment
切忌一味地埋怨, 告狀。
學會保護自己
家長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進行無原則的退讓, 應該引導孩子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並尋找合理的解決方式。 可以採取躲避或求助的方式, 必要時, 家長不妨讓孩子學習“打架”。 有時“打架”也可以幫助孩子來融入集體生活。
2、“暴力小子”標標
大班的標標在班裡是出了名的“鐵拳頭”, 每天都有一些關於他的新聞。 看到他喜歡的玩具和食物, 標標往往二話不說, 揮起拳頭就搶過來。 拳頭幾乎成了標標全部的身體語言。 由於他愛打人, 小朋友們都不願與他一起玩。
老師分析:
心理學家認為, 攻擊行為是宣洩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 對孩子的發展極為有害, 必須及時予以糾正。
Advertisiment
家長和老師在對待有攻擊行為的兒童時, 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和信心, 認真呵護, 逐漸糾正這種錯誤而偏激的交往方式。
解決對策: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大多與他的家庭環境有關。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 道理講不通, 當孩子不聽話時就崇尚“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長此以往, 在這種環境和教育條件下長大的孩子極易發生攻擊行為。 其實, 孩子不是不想和小朋友和睦相處, 他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確交往。
呵護孩子, 正確引導
一旦孩子因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 家長和老師不要一味地批評和懲罰, 應該耐心地詢問孩子打人的原因, 為他提供一個宣洩心中的“悶氣”與“怒火”的平臺。 在取得孩子的信任之後, 再及時指出他行為的不當之處,
Advertisiment
鼓勵他下次採用友好的方式和同伴交往。
嚴慈勿溺愛
大多數有攻擊行為的孩子, 在家不是霸道, 就是任性撒潑。 所以, 家長應樹立科學的教育觀, 切忌無原則的溺愛孩子。 對待孩子要愛而不溺, 嚴而不暴。 孩子任性固執的時候, 可以不理會他的無理要求, 事後再耐心地對其進行說服教育。 千萬不要武力解決, 更不要以暴制暴。
3、乖乖女“變壞了”
樂樂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姑娘, 一直是全家人的驕傲。 最近, 樂樂的脾氣突然變大了, 老師反應說, 樂樂開始在幼稚園和小朋友爭奪玩具而打架。 在家裡, 有一次爺爺忘記了給她買新裙子, 她還生氣地打了爺爺。

孩子打人需要正確引導
老師分析:
每個孩子身上都存在潛在的攻擊因素,
Advertisiment
一遇到合適的土壤, 便會生根發芽。 如果家長不及時給予關懷和疏導, 將不利於其形成穩定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性格品質。 樂樂的轉變肯定是有原因的, 作為家長, 要及時與她溝通, 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才能對症下藥。
解決策略:
許多家長眼中的“錯誤”在孩子的認知世界裡是合情合理的, 孩子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事方法。 當家長和孩子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碰撞時, 家長不能單純強迫孩子按成人的方式行事, 而是應該放下身段, 尊重和理解孩子, 採用適當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説明他們認識社會規則。
學會寬容
對於孩子的“過激行為”, 家長首先要冷靜, 仔細尋找現象背後的原因。 讓孩子知道她的做法會傷害愛她的人, 是不對的。若對方先錯,我們要寬容,攻擊是弱者的行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
創設機會,快樂交往
相互仿效是孩子間永不厭煩的遊戲。因此,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和別的孩子交往,並讓他多參加有規則的遊戲活動,使他學會在規則中與人和睦共處,相互關愛,相互分享,減少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兼職編輯:Alan)
延伸閱讀: 溺愛孩子讓父母威信掃地 放縱型溺愛:最懶惰的愛 被溺愛的孩子會有幸福感嗎 溺愛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敵人 杜絕溺愛,別給孩子吃慢性毒藥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是不對的。若對方先錯,我們要寬容,攻擊是弱者的行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
創設機會,快樂交往
相互仿效是孩子間永不厭煩的遊戲。因此,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和別的孩子交往,並讓他多參加有規則的遊戲活動,使他學會在規則中與人和睦共處,相互關愛,相互分享,減少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兼職編輯:Alan)
延伸閱讀: 溺愛孩子讓父母威信掃地 放縱型溺愛:最懶惰的愛 被溺愛的孩子會有幸福感嗎 溺愛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敵人 杜絕溺愛,別給孩子吃慢性毒藥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