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確處理孩子打架問題

導讀: 如何處理孩子打架問題?相信父母都遇見過, 但你的方式是不是合適?會不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造成影響呢?聽聽星寶寶育兒專家的解讀吧!

家長頂住入園難的問題, 找各種方法把孩子送進幼稚園, 但是第一次上幼稚園, 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被打, 那麼對於這樣的事件發生, 我們是應該教會孩子做“狼”還是做“羊”呢?

第一次上幼稚園“還手”派說:霸道比懦弱好

昨日下午, 家住海珠區的張女士從幼稚園接回4歲的兒子樂樂。 孩子見了媽媽不但沒有表現出高興, 反而越哭越厲害。 張女士發現,

Advertisiment
寶寶臉上明顯腫起了一塊青紫, 依稀可辨出兩排小牙印。 幼稚園老師解釋是同班小朋友搶玩具起衝突咬的。 老師表揚樂樂很乖, 挨打了並沒還手, 是小朋友學習的榜樣。 張女士聽了, 心裡很不是滋味:“寶寶從小就打不還手, 在這遍地是‘狼’的社會, 就怕善良的寶寶會成為‘美德’的祭品……”

“不主動打人, 但被打了一定要還手。 ”同是4歲孩子的家長, 張女士的鄰居李先生告訴記者, 自從進入幼稚園後, 寶寶已不止一次被打, 每次他都教育寶寶要適當還手。 李先生坦言, 他為孩子的“懦弱表現”感到擔憂:“近幾年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案,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險。 霸道總比懦弱好!”

第一次上幼稚園“忍讓”派說:不能以暴制暴

Advertisiment

採訪中,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挨過別的孩子打, 班裡甚至有一些專門欺負別人的“孩子王”。 討論中, 有的家長認為應該教孩子“還手反擊”, 也有家長認為不應該教孩子“以暴制暴”。

“我認為孩子拒絕‘動手’不一定就是懦弱, 而是善良的表現, 作為家長這時候不能責備他, 而應該認可他。 ”家住荔灣區的黎女士有一個5歲的兒子, 她常常教育孩子不能動手打人, 甚至被打都不應該還手。 黎女士認為, 動手解決不了問題, 這樣你打我, 我打你, 最後受傷也是孩子。 “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寶貝, 傷了誰都不好。 ”她舉了個例子:同事劉小姐的兒子很老實, 在幼稚園老被欺負。 劉小姐心疼兒子, 教孩子要還手。 結果孩子下手太重,

Advertisiment
敲破了同學的腦袋。 “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夠打。 一旦造成嚴重的傷害, 家長會一輩子內疚和難過。 ”黎女士說。

專家觀點說:第一次上幼稚園讓孩子“學會”打架
“打架看似小問題, 卻影響孩子性格成長, 家長不願孩子當‘狼’, 也不忍心他當‘羊’,失去自我保護能力。 ”兒童教育專家馮德全教授認為, 不能簡單地以“還手還是不還手”看待此問題, 關鍵在於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方式。 “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 怎樣讓孩子掌握好這個‘度’, 尤為重要。 ”
馮教授認為, 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孩子被打後回家哭, 父母在此時應該引導其自己找到解決方式。

他舉例: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被打,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先有不當, 若孩子沒有不當之處, 教孩子向對方表達抗議, 倘若遇上不講道理、專愛欺負弱者的孩子, 不妨鼓勵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幹上一架, 讓對方知道欺負人的結果。
馮教授介紹,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境, 自己和對方的力量對比, 以及老師的態度, 決定自己是還手、躲避、和這個孩子化敵為友, 還是去請大人幫忙。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 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辦法, 也並不總意味著怯弱, 有時反而是機智的表現, 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
最後, 馮教授鼓勵家長不妨讓孩子學會打架, “孩子通過打架可以逐漸適應集體活動, 並從中學會許多知識, 如挨打時何等痛苦、怎樣調節情緒、如何激怒對方、怎樣相互原諒等。
Advertisiment

由以上的可見, 有的家長主張做“狼”有力的反擊, 也有的家長選擇當“羊”保持沉默, 可是無論是走那兩個極端都是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所以我們還是最好聽聽專家的意見, 第一次上幼稚園的話最好是先問問孩子事情發展的緣由, 再對孩子適當的教育!千萬不要第一次上幼稚園以後就不敢去或者去幼稚園那裡可以打架的想法。

感謝星友(youeryuan)提供討論話題: 第一次上幼稚園孩子挨打, 父母應教育孩子做“狼”還是做“羊”。

星寶寶小編說:

1、 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為。 孩子在交往中打架, 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 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 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 學會怎樣競爭又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2、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或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片面地說打架不好。

這些方法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都是不可取的,父母應該首先弄清楚打架的原因,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分析原因後是自己孩子不對,父母應明確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並進行教育,還應該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指導孩子道歉時應注意的禮貌用語。假如分析原因後是對方的不對,父母也應指導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屬於在正常交往中發生的小衝突,可讓孩子採取忍讓、不予理睬的方法,這有利於培養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如果屬於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可讓孩子據理力爭;對經常欺侮人的小朋友,可以採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師、家長反映情況,讓成人介入。

3、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要以誠相待,寬以待人,講文明禮貌。這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問題引起家長們之間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響。家長可以給孩子讀讀《小青蛙玩漂流》中的《打架可不是好孩子》,讓他們在故事中理解打架,或許會對正確處理孩子打架問題有所幫助。

學會怎樣競爭又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2、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或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片面地說打架不好。

這些方法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都是不可取的,父母應該首先弄清楚打架的原因,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分析原因後是自己孩子不對,父母應明確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並進行教育,還應該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指導孩子道歉時應注意的禮貌用語。假如分析原因後是對方的不對,父母也應指導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屬於在正常交往中發生的小衝突,可讓孩子採取忍讓、不予理睬的方法,這有利於培養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如果屬於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可讓孩子據理力爭;對經常欺侮人的小朋友,可以採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師、家長反映情況,讓成人介入。

3、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要以誠相待,寬以待人,講文明禮貌。這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問題引起家長們之間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響。家長可以給孩子讀讀《小青蛙玩漂流》中的《打架可不是好孩子》,讓他們在故事中理解打架,或許會對正確處理孩子打架問題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