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歐美的素質教育,媽咪你真的瞭解?

每次回國, 我常看到以下情景:年輕的父母帶著四五歲的孩子出來聚會, 孩子完全不理會在場的人, 到處亂跑, 大聲喧嘩, 父母對我訕訕一笑:“我們現在也學歐美國家, 讓孩子自由發展, 少點兒規矩, 多點兒個性。 ”

這種論調讓我很困惑, 從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身上, 我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看到, 談何素質呢?

歐洲是一個非常重視社交禮儀的地方。 在家庭聚會上, 孩子被教導要積極參與和融入交流, 而當著大人的面不管不顧地玩手機是不被允許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個大家族, 孩子眾多。 每次家庭聚會時,

Advertisiment
我們會給孩子們安排他們的活動空間和時間, 在絕大多數時間, 孩子們都必須參與親人之間的互動。 自由活動時間沒到或大人沒有允許, 他們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先生的表哥一家4口從美國回荷蘭探親, 家庭聚會被安排在一家自助餐廳。 表哥的大兒子, 14歲的Brahim當晚想看美國隊在世界盃的比賽, 他爸爸卻拒絕了:“我也很想看比賽, 可是大家更希望和我們聊天。 你可以每隔15分鐘起身去看一下比分, 兩分鐘內必須回來。 ”Brahim沒有討價還價, 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還站起身給大家幽默地聲明:“我在以後的30分鐘內, 身心全是大家的, 可是之後, 我每15分鐘會去看一下美國足球隊的賽況, 如果誰對比分感興趣, 舉手, 我負責給你們更新。

Advertisiment

我的對面剛好是Brahim10歲的弟弟Armin, 還沒等我開口, 孩子說話了:“蔻蔻, 你更喜歡用哪種語言交流?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說中文, 可是抱歉, 我只會用中文說幾個菜名。 ”接著我們用荷蘭語交流, 姨媽、表舅和兩個姨婆開始聊宗教發展與變革對歐洲現在政體的影響。 沒想到Armin聽得津津有味, 還不時提一兩個問題, 再講講美國的宗教情況。

後來我和表嫂聊天:“你們在美國住那麼大的房子, 家務一定很多吧?”她說:“前幾年有點兒累, 不過4年前, 他倆一個6歲、一個10歲的時候, 就好了。 他們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疊, 每週一人打掃一天衛生, 一人做兩頓晚餐, 所以一點兒也不累, 因為大家都在共同分擔。 ”

這種教養, 其實是對自律和公眾責任感的培養, 也是一種對形式感的尊重。

Advertisiment
想想看, 在一個社交場合, 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自我約束力嗎?而這種能力是從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會環境裡一點一滴學到的。

所以, 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備一些基本的禮儀和約束力, 不要再說“那是歐美的自由和素質”。 把放縱當自由, 把任性當個性, 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質教育

1987年1月, 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集巴黎。 有人問一位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白髮蒼蒼的學者沉思片刻, 答道:“幼稚園”。 “在幼稚園您學到了什麼?”“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 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Advertisiment

這位科學家的回答耐人尋味。 這位科學家談自身的成才體會, 避開了早期智力開發的作用, 強調品德文明的養成, 確實抓住了問題的精髓, 這位科學家的意思無外乎說一個人成功與否, 素質教育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素質教育要求讓受教育者全面發展, 即讓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審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單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 或者過早引導幼兒的興趣朝一個狹窄的方向發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 對幼兒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當前在家庭教育中還存在著重視才藝學習, 忽視“做人”教育的做法。 一方面, 不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

Advertisiment
認為幼兒素質教育主要是進行才藝學習, 因而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財力, 讓孩子識字、學鋼琴、學畫畫等, 而不考慮幼兒的興趣、發展可能及趨向, 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壓力, 影響孩子身心正常的發展。 另一方面, 不少幼稚園教師由於對素質教育認識不足, 為了迎合部分家長的育兒價值取向, 也自覺不自覺地偏重教給一些知識性東西或單方面重視對幼兒進行才藝訓練, 忽視了對孩子的品行訓練和培養, 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素質教育強調, 幼兒從誕生那一刻起, 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 有自己的種種需要和權力。 教育者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 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實施教育,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發展潛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幼稚教育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以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準上都得到發展;在教育內容上,強調全面性和基礎性,凡是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在教育內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張把學習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使孩子做到“四個學會”,即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學堂,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變化等,都會牽動著孩子的思維神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伶俐、獨立、自理能力強,有堅強意志的孩子。那麼,作為父母,不要把素質教育當成一句口號,而要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個好榜樣,並把素質教育貫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熱愛孩子與嚴格要求孩子的統一。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但愛要有分寸,不要溺愛。家長經常堅持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說謊,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正確的要求,就能使疼愛變成促進孩子進步的動力。實際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就是一種負責任的理智的愛。

其次,父母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伴交往。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可以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各種社交技能,同時能體會到快樂,體會到公平與合理,也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韌性、同情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要適當給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應付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孩子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鍛煉意志品質,提高能力。

素質教育決不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號,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元家長都能當好孩子們的老師。幼兒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説明兒童在他們的生命之初,就種下在整個成長階段必備素質的種子,並且呵護它們,期待著有朝一日,這些種子能夠開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實施教育,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發展潛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幼稚教育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以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準上都得到發展;在教育內容上,強調全面性和基礎性,凡是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在教育內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張把學習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使孩子做到“四個學會”,即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學堂,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變化等,都會牽動著孩子的思維神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伶俐、獨立、自理能力強,有堅強意志的孩子。那麼,作為父母,不要把素質教育當成一句口號,而要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個好榜樣,並把素質教育貫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熱愛孩子與嚴格要求孩子的統一。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但愛要有分寸,不要溺愛。家長經常堅持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說謊,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正確的要求,就能使疼愛變成促進孩子進步的動力。實際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就是一種負責任的理智的愛。

其次,父母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伴交往。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可以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各種社交技能,同時能體會到快樂,體會到公平與合理,也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韌性、同情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要適當給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應付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孩子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鍛煉意志品質,提高能力。

素質教育決不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號,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元家長都能當好孩子們的老師。幼兒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説明兒童在他們的生命之初,就種下在整個成長階段必備素質的種子,並且呵護它們,期待著有朝一日,這些種子能夠開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