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暗示教育效果佳

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當孩子吃手指時, 你啪地打一下他的手, 大聲喝道:“不許吃手!”。 但當孩子壓力過大時, 他反而更想將手伸入口中。 而此時如果你對他來個暗示, 比如搖一搖頭, 用眼示意孩子別咬, 這要比前一種方式更能令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語言暗示

當孩子不想去幼稚園時, 你不必逼著孩子答應去, 你可以這麼說:“在幼稚園要同小朋友一塊玩玩具。 ”從而暗示孩子今天要上幼稚園, 並讓孩子想到上幼稚園可以有小朋友一起玩玩具。 你也不必直接對孩子說:“不聽話的孩子才鬧著不去幼稚園。

Advertisiment
”而將之換成:“明明昨天不乖, 他鬧著不去幼稚園。 ”孩子就會明白鬧是不對的。

當我們要讓孩子對某一事有深刻的印象時, 也不一定要反復強調, 只需用暗示性的語言啟發, 就能達到目的。 比如, 教給孩子懂禮貌, 我們可以問他:“見到爺爺奶奶你先說什麼?”讓孩子自己說, “問爺爺奶奶好。 ”

二、行為暗示

行為是直觀的, 很易引起孩子注意。 一個小朋友打一下門後笑著跑開, 別的孩子就可能也去打一下。 所以, 利用行為來暗示孩子也會起到好的教育作用。 比如, 孩子不好好地吃飯, 父母可以模仿大力水手的樣子, 先吃口菠菜, 再伸一伸胳膊蹬一蹬腿, 孩子就會明白, 吃好飯力氣大, 而大口吃起來。

三、榜樣暗示

一個小朋友哭,

Advertisiment
許多小朋友會隨同一起哭起來。 這時用暗示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哭聲停止。 老師只須對不哭的孩子表示出讚賞, 孩子就會向不哭的學習而停止哭鬧。 又例如, 當媽媽聽到奶奶進門的聲音, 忙將桌上的水果收了起來, 孩子就能從中接到不良暗示:好東西不給奶奶吃。 反之, 當媽媽把最大最紅的蘋果拿給奶奶, 孩子也會從中學到敬老的好品德。

四、情境教育

當爸爸在寫作時, 孩子跑到爸爸桌前又叫又跳, 媽媽厲聲制止當然也行, 不過就不一定比得上媽媽躡手躡腳進屋, 小聲對孩子說咱們到外面玩效果更好。

當孩子不睡覺時, 父母可以指指旁邊睡著的小花貓, 暗示孩子該睡了。 也可以躺在孩子身邊裝睡, 孩子在“大家都睡”的情境之下,

Advertisiment
也會很快入夢。

對孩子來說, 暗示教育能激發他們無意識的心理活動, 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接受了教育, 這比用強制性的、命令性的教育效果更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