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智力發育遲緩兒童行為習慣的矯正

弱智兒童行為的矯正 。

弱智兒童在習得良好行為的同時, 也習得一些不良的行為, 在某些強化物的錯誤強化下, 他們會形成打架、罵人、說謊等另一些不良的行為。 在很多情況下, 弱智兒童為了得到老師或家長表揚的愉快感覺。 他們會把自己遇到的事情說成相反的情況, 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極為常見, 有的弱智兒童還能編出自己想說的話來。 如為了得到家長的注意, 會說老師或者是同學打了她。 這種誤會的例子我們在平常也能碰到許多。 弱智兒童行為的習得也是在生活環境中逐漸形成的。

Advertisiment
雖然他們在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 但是他們是有學習能力的。 他們也可以改變已有的行為。 這就為我們的行為矯正提供了物質和理論基礎。 弱智兒童行為的矯正最重視的是行為與環境的關係。 我們只要把弱智兒童的學習環境做系統的安排, 他們不良的行為會逐步得以矯正, 良好的行為會逐漸形成。 弱智兒童不良行為又稱為問題行為。 是指那些妨礙學習、騷擾他們人或對弱智兒童本身造成傷害的行為, 這些行為經常地、嚴重地、持續不斷的危害個人及他人的身體, 打亂學習生活的正常秩序, 從而阻礙個人參與群體活動及運用公用設施的行為狀況。 對弱智兒童的成長與進步極為不利。 因此, 弱智兒童不良行為的矯正,
Advertisiment
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程度的重視。

弱智兒童的問題行為,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欠缺:這種情況是有弱智兒童智力發育遲滯引起的。 即屬於弱能的行為, 表現為能力不足, 專注時間短暫, 經常需要師長的説明和個別輔導才能完成作業。

2、 行為過渡, 這類兒童大多是較為嚴重的弱智兒童, 往往有感官功能方面的缺陷, 集體表現為自我傷害、攻擊他人。 或是咬破手指或是使勁的摳、搓自己的皮肉、砸自己的頭等, 有時候能見到頭破血流。

3、行為不恰當。 這類行為區別于正常行為的表現是不合乎常理。 例如, 有個同學無論看女同學還是女老師的頭髮, 她就要用手拉扯。

無論弱智兒童有什麼樣的問題行為,

Advertisiment
都應該加以矯正。 矯正弱智兒童問題行為的一般步驟是:

首先具體列出問題行為的內容, 問題行為出現的時間持續多久, 問題行為出現後的結果如何等要進行較為詳細的描述。 為問題的矯正提供原始材料和起始基礎。

第二步對表現在某一個弱智兒童身上的的問題行為, 列出優先矯正的先後順序。 學生的哪一個問題是最先矯正的, 同時可進行幾項問題行為的矯正。 這些問題行為有什麼關係和區別。 應該進行恰當的分析。

第三步對要矯正的問題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找出問題行為存在的等級和類別。

第四步, 分析問題的前因後果。 問題行為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在很多情況下, 恰當的行為會被懲罰和強化。

Advertisiment
某同學希望獲得老師的注意, 她在教室裡大喊大叫甚至是扔掉書和書包。 老師用批評的方法制止他這種行為。 當時看起來似乎一時有效, 他會立即返回座位去, 可他有這種行為的原因是要引起老師的注意, 老師的批評正好滿足他這方面的希望, 所以下一次他希望老師注意他時, 他還回大喊大叫的那樣去做。 這種老師的批評, 正是強化了他這種不良行為。 所有的問題行為與其他行為一樣, 都是通過強化而習得來的, 大部分行為是因為得到間歇性強化而不斷出現的。 例如有的同學吃飯時喜歡從別人碗裡夾肉吃, 通常情況下老師發現就制止他這種行為, 可是有的情況下老師會看不見, 這就間歇性的強化了他這種行為,
Advertisiment
從而使這一行為持續出現。 因為他達到了多吃一些肉的目的。

第五步, 制定問題行為矯正的計畫。 選擇有效的強化物, 逐步矯正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的矯正是一個日常化的教育訓練內容。 它必須貫穿於學習生活實踐過程中, 這就更需要詳細的問題行為矯正計畫加以指導。 選擇行為矯正的方法在整個矯正中也是重要的環節。

問題行為矯正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 正面強化良好的行為。 弱智兒童在有了良好的行為出現的時候及時給以強化物, 使良好的行為得以加強。 逐漸的學生們的好行為被各種獎勵所強化, 他們學會了以適合適宜的行為來獲得別的注意和讚賞。 在某種情況下, 弱智兒童不明白什麼是合適宜, 什麼是不合適宜的行為。他們需要學習適合適宜行為。如在超市里購物,某些弱智兒童愛亂跑亂跳,這是老師如食用糖果使他安靜下來,也許會使他更加亂跑,其實這時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教導他在超市購物時的適宜行為。如學習如何從貨架上選取物品,認識物品的種類和名稱,學習使用購物車等等。教師用稱讚關注及間歇性的給予糖果來強化這些適合適宜的行為,這種亂跑的問題行為就會被良好的行為所代替。

2、消減不良的行為。將不良的行為的強化物取消,令不良的行為漸漸消失。某同學在教室裡哭鬧為的是引起老師的注意,這時老師不去理睬他,最初他的反應是哭鬧的更加厲害,可是他得不到關注時也就沒有了這一不良行為的強化物,他這一不良行為就會逐步消失。

3、當弱智兒童有不良行為發生是。把他從這種活動中暫時隔離出來。對弱智兒童的不良行為進行改造,同時幫助他建立起相應的良好行為。如某些同學討厭寫字,每當寫字時他就回搗亂,把筆弄斷,把紙撕爛。為了消除他寫字時的強化物,老師堅持要他把字寫出來,同時指導他如何寫字,看著自己也能寫字,學生很高興,老師及時的鼓勵他,他從中得到了滿足,以後便形成了良好的寫字行為。

第六步:實施弱智兒童問題行為矯正要做好記錄。行為組成了學生的生活活動,在活動中在矯正計畫的指導下,運用有效的強化物,做好弱智學生的行為矯正工作,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行為。

第七步,檢驗行為矯治的效果,通過記錄、觀察,按一定的時間順序,檢查弱智兒童問題行為的表現情況,看行為矯治是否成功。從而找出矯治下一種問題行為的方法。總之,只要我們棄而不舍,適時的給予弱智兒童合適的強化物,他們的問題行為就能得到矯治,他們的良好行為就能夠逐步形成。

什麼是不合適宜的行為。他們需要學習適合適宜行為。如在超市里購物,某些弱智兒童愛亂跑亂跳,這是老師如食用糖果使他安靜下來,也許會使他更加亂跑,其實這時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教導他在超市購物時的適宜行為。如學習如何從貨架上選取物品,認識物品的種類和名稱,學習使用購物車等等。教師用稱讚關注及間歇性的給予糖果來強化這些適合適宜的行為,這種亂跑的問題行為就會被良好的行為所代替。

2、消減不良的行為。將不良的行為的強化物取消,令不良的行為漸漸消失。某同學在教室裡哭鬧為的是引起老師的注意,這時老師不去理睬他,最初他的反應是哭鬧的更加厲害,可是他得不到關注時也就沒有了這一不良行為的強化物,他這一不良行為就會逐步消失。

3、當弱智兒童有不良行為發生是。把他從這種活動中暫時隔離出來。對弱智兒童的不良行為進行改造,同時幫助他建立起相應的良好行為。如某些同學討厭寫字,每當寫字時他就回搗亂,把筆弄斷,把紙撕爛。為了消除他寫字時的強化物,老師堅持要他把字寫出來,同時指導他如何寫字,看著自己也能寫字,學生很高興,老師及時的鼓勵他,他從中得到了滿足,以後便形成了良好的寫字行為。

第六步:實施弱智兒童問題行為矯正要做好記錄。行為組成了學生的生活活動,在活動中在矯正計畫的指導下,運用有效的強化物,做好弱智學生的行為矯正工作,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行為。

第七步,檢驗行為矯治的效果,通過記錄、觀察,按一定的時間順序,檢查弱智兒童問題行為的表現情況,看行為矯治是否成功。從而找出矯治下一種問題行為的方法。總之,只要我們棄而不舍,適時的給予弱智兒童合適的強化物,他們的問題行為就能得到矯治,他們的良好行為就能夠逐步形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