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期運動不足將影響學業發展

給新生嬰兒包上“蠟燭包”, 把正在學習走路的幼兒放進學步車, 送即將升入小學的孩子進各種學科輔導班……這些我們身邊常見的育兒方式, 在澳大利亞早期教育研究專家簡・威廉姆斯博士看來“大為失策”, 因為這些封閉式教養方式使孩子失去了大量在運動中學習的機會, 還可能對他們日後入校學習帶來負面影響。 在浦東圖書館舉行的一場早期教育國際研討會上, 這番“越動越聰明”的主張引起廣泛關注。

父母過多保護使孩子運動減少

“寶寶運動不足, 是全世界父母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 ”簡・威廉姆斯分析說,

Advertisiment
今天的孩子伸胳膊伸腿的機會明顯減少, 適宜兒童的活動空間和運動器械都越來越少, 而豐富的電視節目、電腦遊戲及其它要求孩子“坐下來”的新產品卻越來越多。 父母帶孩子出遊, 更普遍的是選擇駕車外出, 孩子走、跑、跳的機會大為減少。

由於戶外活動的不安全因素增多, 越來越多的父母更願意把孩子抱在手裡, 而不是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自由活動。 “家長過多的保護和擔心, 會使孩子失去寶貴的在運動中學習的機會。 ”簡・威廉姆斯認為, 蠟燭包、學步車、安全護欄等“封閉設備”, 給家長帶來了便捷, 卻限制了嬰幼兒的活動自由, 阻礙了那些有助於提升寶寶健康發展的經歷體驗。 “寶寶每天被束縛在兒童車裡、兒童座椅中、背袋裡、嬰兒床內或兒童高腳椅中,

Advertisiment
而不是得到機會去體驗自己身邊的世界, 並與之互動。 ”

背袋裡的寶寶, 沒有足夠的活動來增強頭部、頸部、肩部以及手臂的肌肉力量;搖搖椅中的寶寶需雙腿蜷曲、小屁股緊貼椅子底部, 被強制保持坐姿, 無法自由活動;學步車裡的寶寶雙腳脫離地板, 處於某種固定姿勢, 卻並不比那些不用學步車的孩子走路早……“這些兒童用品風靡一時, 大量使用它們使孩子錯失了匍匐爬行和四肢爬行帶給他們的大腦刺激, 而這些刺激正是提升活動技能、學習技能的關鍵。 ”

一歲前的爬行對身體協調很重要

簡・威廉姆斯是澳大利亞知名早教機構KindyROO的神經發展顧問, 長期從事嬰幼兒神經發展刺激課程的設計和開發。

Advertisiment
她和她的團隊多年來研究發現, 孩子早期成長經歷中缺乏運動, 將給他們日後入校學習帶來負面影響。

“嬰幼兒早期缺乏運動, 大腦就不能得到良好發育。 ”簡・威廉姆斯介紹說, 孩子剛出生時, 大腦中就有數十億個神經元, 但它們相互之間並沒有聯繫, 而通過各種運動, 可以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促進大腦發展。 當一個嬰兒動起來, 他就已經接受了數百次觸碰和位置感的刺激, 這些將告訴大腦關於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 以及四肢所處的地方。

早教專家發現, 很多學齡兒童的整體發展狀況沒有達到入學標準, 正是因為他們在學前嬰幼兒早期的成長環境不當, 沒有得到足夠的運動來刺激大腦健康發展。

Advertisiment

如果兒童8歲之後還常常顛倒字母、數位或單詞的方向, 那通常是平衡感發育不成熟。 而平衡感正是需要在學前循序漸進、有針對性的運動中逐步發展完善的。

寶寶一歲前的爬行, 對此後身體各部位動作的協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這個階段讓寶寶經常呆在學步車中, 就會錯過匍匐期的學習訓練, 容易使寶寶感覺統合失調, 日後就很可能出現多動、任性、脾氣暴躁、不易與人溝通、注意力不集中、閱讀跳行等問題。

合適的時候給予合適的刺激

“對於孩子來說, 越動越聰明。 ”簡・威廉姆斯說, “父母在合適的時候給予孩子合適的刺激, 將有助於他們腦神經的健康發育, 為日後社交、情緒控制和學業發展奠定基礎。

Advertisiment

對嬰兒階段的孩子, 需要肢體練習和運動體驗來刺激大腦中的視覺、平衡覺、本體感等感受器。 父母可以借助孩子的先天反射來激發翻身、匍匐爬行、手膝爬行。

對於已經學會獨立行走的幼兒, 在玩耍中發展運動技能是再好不過的方式。 鑽椅子、蕩秋千、在床上蹦跳、從沙發上滑下、到草地上打滾等運動, 都可以提高孩子手眼協調能力, 促進肌張力、身體靈活性及平衡能力的發展。 而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 積極參加有益的活動, 使前一階段所學技能得以鞏固並改進, 將有助於促進思維, 打下良好的入學基礎, 這遠比把孩子送進學科輔導班要有效得多。 三輪滑板車、單腳跳、攀爬、投擲、抓接球等運動, 對促進平衡感、肌肉張力和協調性的發展非常有效, 有助於孩子更好地適應課堂學習。讓孩子站在晃動的木板上保持平衡,然後讓他往右側轉頭,並用左手指向右側的某一目標,這種跨越身體中線的練習,對孩子入學後更好適應自左到右的書寫活動非常有效。

有助於孩子更好地適應課堂學習。讓孩子站在晃動的木板上保持平衡,然後讓他往右側轉頭,並用左手指向右側的某一目標,這種跨越身體中線的練習,對孩子入學後更好適應自左到右的書寫活動非常有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