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誤區與對策

當前, 家庭教育特別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 早期家庭教育在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中的獨特價值終於得到社會的認可。 儘管我們已經從很多教訓中開始了理智上的清醒, 但是還沒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並且轉化為教育行為。 導致這種局面, 也許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 但是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並且隱蔽存在的心理誤區卻是關鍵的因素之一。

一、極端期待心理引發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化, 必然在認識上誘發非理性思維,

Advertisiment
忽視孩子發展的實際, 產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 為了滿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虛榮心), 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學”(潛能)與教育學上的“應學”(能力)之間的本質差異, 盲目的“選擇”一些打著科學旗號的“快速學習方案”、“神童培養計畫”。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發“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即教育價值的追求。 教育過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短期效果, 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代價。 這是一種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提前學習;本著“人無我有, 人有我強”, 所以過度學習。 一切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發“無個性化”的教育

家長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Advertisiment
作為一種教育策略, 如果使用得當, 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 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膨脹, 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 隨意選擇評價標準, 盲目攀比, 錯位比較。 其結果是孩子的個性消失, 成長為順從的“乖兔子”, 抑或是孩子的個性扭曲, 成長為叛逆的“壞豺狼”。

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誤區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與教育理念的偏失。 當前, 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誤區必須從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與開展親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而言, 一方面, 社區文化建設必須以家庭為單位, 優化家庭精神生活環境, 淨化家庭教育氛圍, 減輕家庭教育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

Advertisiment
淨化教育市場, 端正教育輿論導向, 傳播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將家長的教育熱情視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並且轉化為理智的教育行為, 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就親子教育而言, 一方面加強親情教育, 利用血緣與親情為紐帶增強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另一方面加強親職教育, 樹立家長的職業教育意識與職業教育能力。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天職”, 良好的教育意識與能力應該成為每一位家長的自覺追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