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日本孩子無處不在的“食物教育”

養生之道網導讀:

在日本學校或家庭, 關於“食物”的主題活動非常多(即所謂“食育”培養)。 這不僅僅指單純的餐桌禮儀和食品的營養搭配。 ……

Advertisiment

作者:生活在日本的華人媽媽唐辛子

不久前去參加女兒小學的“學園祭”, 活動中五年級孩子在老師帶領下製作的1000份年糕, 特別讓我驚訝和感動:所有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 全是今年春天, 五年級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播種、栽培和收割的!

原材料自己生產、打年糕、調製口味也是孩子在老師和做義工輔導的家長的帶領下完成。 全程參與, 不僅能讓孩子們學到知識, 還能更完整地培養出孩子們對食物的珍惜與感謝的心。

在日本學校或家庭, 關於“食物”的主題活動非常多。 這不僅僅指單純的餐桌禮儀和食品的營養搭配:

鼓勵孩子吃飯“又快又好”並不科學

日本學校非常重視對孩子體能的鍛煉。 體現到食物方面,

Advertisiment
則要求孩子, 保證營養平衡的、正常而有規律的飲食生活、食品的安全、慢嚼細咽的飲食習慣。

下面這張圖片是去年12月份, 女兒所在的日本小學的一份午餐菜單。

為了讓家長們瞭解到孩子在學校的午餐內容, 日本的幼稚園或是學校的

給食中心”

會提早1-2

星期將下一個月孩子們的“

午餐功能表”

提早發放到家長手中。

這份“午餐功能表”包括這樣一些內容:當月每一天的午餐內容, 以及這些午餐所使用的食材種類及數量, 所包含的各類營養成分是多少等, 全部一一詳細注明。

Advertisiment

孩子們的媽媽在拿到學校的午餐功能表之後, 便可以以此為參考, 來決定孩子在家中的早餐和晚餐功能表了。 按照學校的“給食中心”營養師的建議, 要保持飲食的營養平衡, 要求一天之中按照熱量, 碳水化物, 脂肪, 蛋白質, 維生素等的營養需求, 每天至少要攝取30個品種以上的食物。

對國內的家長來說, 最值得注意的是“慢嚼細咽”這四個字。 記得女兒在三歲左右, 回國內上過半年幼稚園, 那段時間,

Advertisiment
女兒回家吃飯都跟搶似的, 唯恐自己吃得不夠快, 似乎只有吃得快才能算吃得好, 才是吃飯聽話的孩子。 其實這非常不科學, 單單考慮孩子們吃飯過快, 容易囫圇吞棗, 食物得不到充分的咀嚼而咽到肚子裡, 就會給腸胃帶來負擔, 引起消化不良, 又怎麼充分吸收營養?

孩子親自動手, 感受食物帶來的樂趣

吃得好, 也要吃得開心。 日本媽媽們經常會變著法兒搗鼓菜單花樣, 甚至盛菜用的器皿, 偶爾改變進餐的方式和地點, 甚至根據功能表的不同, 在進餐時間播放一些背景音樂, 製造愉悅的用餐環境等。 這都源於日本人的一個信條——進餐過程盡可能愉悅口舌、愉悅腸胃, 吃下去的食物才會被愉快地吸收, 並成為你身體的一個部分。

Advertisiment

吃得開心, 也要吃得珍惜。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不可多得, 而人與食物之間的緣分也同樣是不可多得的。 想想那一粒米, 它得花上一年的時間辛苦成長, 才最終進入你的飯碗, 而不是別人的飯碗, 這該是件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的事!

培養孩子的這種“開心”和“珍惜”, 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辦法, 就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 親自體驗這個過程。 如同文章開頭舉的那個例子,

孩子們在實踐中學到了許多課文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對自然中其他生物或植物的認識與熱愛;對食物的感恩;團隊與協作精神。

等等。 這一切, 都是培養孩子豐富內心的過程。

課堂作業:去魚市場採訪工作人員

提起“愛護環境”“保護環境”, 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也許是不亂扔垃圾。 而實際上,僅僅只“不亂扔垃圾”是遠遠不夠的。在日本孩子的“食育”培養中,對於環境所懷有的愛護之心,還包括“減少浪費”——不僅僅只是減少食物的浪費,還有減少能源的浪費。

目前,日本學校的“給食中心”對於孩子們在學校的午餐所提出的一個口號是“地產地銷”。也就是在提供給孩子們的學校午餐宣導使用本地的原材料,這樣可以節省人力,減低食品成本,同時還保證食物的新鮮度。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流通過程中的能源浪費與廢氣排放——這些都是愛護環境的一個部分。

為了讓孩子們對於如何“愛護環境”有具體的認識。學校的老師會給高年級同學佈置一些具體的課題,

例如老師帶領孩子們上料理課,告訴孩子們魚的烹飪方法,還會要求孩子們去魚市場等超市和批發市場等拜訪那兒的工作人員,瞭解和記錄魚的生產,流通,以及到達餐桌等的全過程。孩子們不僅由此認識魚類,同時還通過現場考察與查詢,認識到愛惜糧食節省能源對於環境的重要。

除此之外,對於“地產地銷”以及“減少浪費”,學校給食中心的老師們還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如:建議家長與孩子們一起開闢小小的家庭菜園。這樣不僅令孩子們能親眼觀察到蔬菜的生長過程,同時還能吃到自己親手種下的蔬菜,也是十分快樂的事。

而實際上,僅僅只“不亂扔垃圾”是遠遠不夠的。在日本孩子的“食育”培養中,對於環境所懷有的愛護之心,還包括“減少浪費”——不僅僅只是減少食物的浪費,還有減少能源的浪費。

目前,日本學校的“給食中心”對於孩子們在學校的午餐所提出的一個口號是“地產地銷”。也就是在提供給孩子們的學校午餐宣導使用本地的原材料,這樣可以節省人力,減低食品成本,同時還保證食物的新鮮度。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流通過程中的能源浪費與廢氣排放——這些都是愛護環境的一個部分。

為了讓孩子們對於如何“愛護環境”有具體的認識。學校的老師會給高年級同學佈置一些具體的課題,

例如老師帶領孩子們上料理課,告訴孩子們魚的烹飪方法,還會要求孩子們去魚市場等超市和批發市場等拜訪那兒的工作人員,瞭解和記錄魚的生產,流通,以及到達餐桌等的全過程。孩子們不僅由此認識魚類,同時還通過現場考察與查詢,認識到愛惜糧食節省能源對於環境的重要。

除此之外,對於“地產地銷”以及“減少浪費”,學校給食中心的老師們還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如:建議家長與孩子們一起開闢小小的家庭菜園。這樣不僅令孩子們能親眼觀察到蔬菜的生長過程,同時還能吃到自己親手種下的蔬菜,也是十分快樂的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