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斷奶,別聽偏見!

凡是喂過母乳的媽媽, 都在不同的階段面臨過斷奶的問題。 斷奶, 遠非字面意義上那樣簡單, 而是母子關係的一種重大轉變。 順利地斷奶, 對於母子雙方的身心健康都至關重要。 斷奶方式掌握不當, 很容易給母親遺留終生的遺憾, 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創傷。
關於斷奶, 最根本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我應該什麼時候給孩子斷奶
對這個問題, 其實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 什麼時候給孩子斷奶, 是每一對母子之間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做出來的私人性決定, 旁人沒有權利對其指手畫腳。
如果你一定要知道一個最佳時機,
Advertisiment
回答是, 這要視乎孩子的成長情況, 最好等到孩子自動脫離對母乳的需要, 自然地斷奶。 這樣的斷奶方式最順利最容易, 會避免諸多由於提早強行斷奶而必然出現的母子之間的矛盾、爭鬥、哭鬧、傷心和煩亂。
你會問, 孩子一般什麼時候才會自動脫離對母乳的需要呢?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時間表都不一樣, 一般來說, 自動斷奶發生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 一歲以下的嬰孩, 不會有自動斷奶現象。 即使孩子表現的不好好吃奶或者拒絕吃奶, 也是因為吃奶環境不夠安靜, 干擾過多, 或者因為心理原因而導致的“罷奶”。
也許這時候你要吃驚了:一歲半到三歲之間?難道可以讓孩子吃這麼久的母乳?那為什麼我周圍的人、包括醫生,
Advertisiment
都在勸我六個月就給孩子斷奶呢?他們說, 六個月以後的母乳就沒什麼營養了, 而且, 如果不斷奶, 孩子就不好好吃飯。
的確, 對於許多人(包括一些醫生)來說, 延續到一歲以後的母乳餵養是一件新鮮事。 而且, 在他們的頭腦中, 對母乳有兩個根深蒂固的偏見:
第一個常見偏見是, “X個月之後, 母乳就沒營養了。 ”
大量的研究證明, 母乳無論在什麼時候, 都富含營養, 如脂肪、蛋白質、鈣和維生素等等, 尤其是對孩子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的免疫因數。 幼兒自身的免疫系統要到六歲左右才健全, 在這之前, 長期的母乳餵養, 等於為孩子建立起一道天然的免疫屏障, 能夠有效地預防諸多疾病的侵襲, 比如耳道、腸胃和呼吸道等幼兒常見感染,
Advertisiment
以及幼兒癌症、少兒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重症。 那些過敏體質的嬰兒, 更是應該母乳餵養至一歲以上。 特別神奇的是, 隨著孩子月份的增長、對輔食攝入的增多, 吸吮母乳頻率有所降低, 母乳卻會自動濃縮養分和抗體, 將孩子所需要的營養絲毫不差地輸送進來。
與營養價值相等重要的, 是長期母乳餵養對於幼兒心理和情感方面需求的徹底滿足。 延長母乳餵養, 有助於鞏固母子親密關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在孩子疲勞、受驚、煩躁或者悲傷時, 吸吮母乳能夠給予孩子最及時最有效最溫馨的安慰, 讓孩子在需要幫助時, 得到的是人的幫助, 而不是物品(奶嘴、玩具、零食等)。
吸吮動作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
Advertisiment
這個需要直到三歲左右才淡化。 長期母乳餵養, 使得孩子在母親的懷抱裡徹底滿足這項生理需求, 母親的乳☆禁☆頭也不象其他吸吮替代品(手指、奶嘴、玩具、零食、被角、頭髮等等)那樣會變質、壞掉、或者弄髒。 從母親那裡得到吸吮滿足的孩子, 往往很少吸吮自己的手指或者將所有拿到手裡的東西放進嘴裡, 也因此減少感染疾病的幾率。
長期的母乳餵養還有許多其他好處, 比如有利於幼兒口腔的發育、從而提高語言能力, 比如母乳中獨特的生長激素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另外也有利於母親自身的健康。
這就是為什麼國際衛生組織、國際母乳會以及美國衛生部等權威機構, 呼籲全球的母親們將母乳餵養堅持到孩子滿兩歲。
Advertisiment

人們對延長母乳餵養的第二個常見偏見是:不斷奶, 孩子會因為依戀母乳而不好好吃飯。
這樣的說法既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又嚴重缺乏邏輯性。 母乳和輔食添加以及過渡到正式吃飯, 從來都是水乳相融、相輔相成的朋友, 根本不是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仇敵。 母乳餵養有助於孩子接受固體食品, 因為母親的飲食成分與味道會滲透到母乳裡(因此專家都勸告母親在哺乳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 儘量避免刺激性食品, 以免引起嬰兒的不適、過敏甚至拒絕吃奶), 孩子從母乳中已經遍嘗人間百味, 十分樂意接受新的食品。 倒是那些吃奶粉的孩子, 免不了有時會挑食, 因為奶粉的味道千篇一律, 沒有變化,孩子習慣了單一的口味,不願意接受新花樣。
還有人說,如果不斷母乳,孩子就永遠不會接受奶粉或者鮮牛奶。
母乳比奶粉和牛奶香甜,吃慣了母乳的孩子當然抗拒奶粉和牛奶。但是這絕對不是一種“永遠”不變的狀態,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更無需採用斷奶這種笨法子。
有一些孩子,無論是吃母乳還是吃奶粉,確實存在不好好吃飯的問題,但這和他們吃的是什麼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大人在餵養方面的失誤造成的。極有可能是在添加輔食階段,家長沒有採用科學餵養方式,沒有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食習慣。或者是因為家長總以為孩子吃得不夠、逼迫孩子多進食而造成孩子厭食;或者是因為家長過於頻繁督促孩子吃東西,甚至不惜端著碗到處追著喂,而導致孩子失去了饑餓感。飲食是嬰幼兒學習探索人生的重要途徑,父母一定要謹慎行事,把握好這方面的餵養關係。小孩子天生自知饑飽,無需大人在一旁過多操勞,餵養原則應該是讓孩子做主,餓了就吃,飽了就停;吃飯時在餐桌上認真吃,吃完了離開餐桌再去玩兒。當孩子出現進食方面的問題時,如果不是病理原因,家長應該審視自己的餵食手段和態度,從中找到問題根源,而不要將責任推諉到母乳身上,強迫孩子斷奶,給孩子造成更大的損失和傷害。吃奶粉的孩子不好好吃飯,你們讓他們“斷”什麼呢?斷了母乳之後孩子依然不好好吃飯,你們又要誰來負這個責任呢?
那麼,有沒有貪戀母乳,不愛吃飯的孩子呢?有!但是,這仍然不是母乳的錯。大多數見了媽媽就粘在乳☆禁☆頭上不肯吃飯的孩子,是由於母子關係出了問題,是因為孩子從母親那裡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母親除了餵奶之外,陪伴孩子的時間無論是質還是量都不夠高,孩子以無休止地要求吃奶來滿足自己對母親的需求。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斷奶,豈不是與孩子的願望背道而馳?這時候斷奶,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傷害最深。
另外還有一些常見的因素,導致母親提早斷奶。比如需要上班的母親,其實無需斷奶,工作單位有條件的,可以把奶擠出來儲存在奶瓶裡,白天讓看護人喂給孩子,下班後母親直接哺乳。工作單位沒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白天吃奶粉,母親在家時則吃母乳,對孩子的健康遠遠強于完全斷奶。還有母親需要短期出差,也無需斷奶,可以提早把奶擠出來,儲存在冰箱冷凍室裡,母親離開的那幾天給孩子吃。母親在出差過程中,要注意及時擠奶,以保證乳汁分泌量不下降。
斷奶是每一位母親在瞭解延長母乳餵養的優勢之後,經過深思熟慮而做出的謹慎決定。 沒有變化,孩子習慣了單一的口味,不願意接受新花樣。
還有人說,如果不斷母乳,孩子就永遠不會接受奶粉或者鮮牛奶。
母乳比奶粉和牛奶香甜,吃慣了母乳的孩子當然抗拒奶粉和牛奶。但是這絕對不是一種“永遠”不變的狀態,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更無需採用斷奶這種笨法子。
有一些孩子,無論是吃母乳還是吃奶粉,確實存在不好好吃飯的問題,但這和他們吃的是什麼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大人在餵養方面的失誤造成的。極有可能是在添加輔食階段,家長沒有採用科學餵養方式,沒有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食習慣。或者是因為家長總以為孩子吃得不夠、逼迫孩子多進食而造成孩子厭食;或者是因為家長過於頻繁督促孩子吃東西,甚至不惜端著碗到處追著喂,而導致孩子失去了饑餓感。飲食是嬰幼兒學習探索人生的重要途徑,父母一定要謹慎行事,把握好這方面的餵養關係。小孩子天生自知饑飽,無需大人在一旁過多操勞,餵養原則應該是讓孩子做主,餓了就吃,飽了就停;吃飯時在餐桌上認真吃,吃完了離開餐桌再去玩兒。當孩子出現進食方面的問題時,如果不是病理原因,家長應該審視自己的餵食手段和態度,從中找到問題根源,而不要將責任推諉到母乳身上,強迫孩子斷奶,給孩子造成更大的損失和傷害。吃奶粉的孩子不好好吃飯,你們讓他們“斷”什麼呢?斷了母乳之後孩子依然不好好吃飯,你們又要誰來負這個責任呢?
那麼,有沒有貪戀母乳,不愛吃飯的孩子呢?有!但是,這仍然不是母乳的錯。大多數見了媽媽就粘在乳☆禁☆頭上不肯吃飯的孩子,是由於母子關係出了問題,是因為孩子從母親那裡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母親除了餵奶之外,陪伴孩子的時間無論是質還是量都不夠高,孩子以無休止地要求吃奶來滿足自己對母親的需求。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斷奶,豈不是與孩子的願望背道而馳?這時候斷奶,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傷害最深。
另外還有一些常見的因素,導致母親提早斷奶。比如需要上班的母親,其實無需斷奶,工作單位有條件的,可以把奶擠出來儲存在奶瓶裡,白天讓看護人喂給孩子,下班後母親直接哺乳。工作單位沒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白天吃奶粉,母親在家時則吃母乳,對孩子的健康遠遠強于完全斷奶。還有母親需要短期出差,也無需斷奶,可以提早把奶擠出來,儲存在冰箱冷凍室裡,母親離開的那幾天給孩子吃。母親在出差過程中,要注意及時擠奶,以保證乳汁分泌量不下降。
斷奶是每一位母親在瞭解延長母乳餵養的優勢之後,經過深思熟慮而做出的謹慎決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