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黃疸的中西醫療法

新生兒黃疸臨床症狀

1、生理性黃疸輕者呈淺黃色局限於面頸部, 或波及軀幹, 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 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 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 特別是個別早產兒可持續至4周, 其糞仍系黃色尿中無膽紅素。

2、黃疸色澤輕者呈淺花色, 重者顏色較深, 但皮膚紅潤黃裡透紅。

3、黃疸部位多見於軀幹、鞏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過肘膝。

4、新生兒一般情況好, 無貧血, 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 不發生核黃疸。

5、早產兒生理性黃疸較足月兒多見, 可略延遲1~2d出現,

Advertisiment
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遲, 可延至2~4周。

新生兒黃疸應該如何治療

西醫藥治療

1、光照療法: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將 新生兒臥於光療箱中, 雙眼用黑色眼罩保護, 以免損傷視網膜, 會陰、肛門部用尿布遮蓋, 其餘均裸☆禁☆露。 用單面光或雙面光照射, 持續24——48小時(一般不超過4天), 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

2、換血療法: 換血能有效地降低膽紅素, 換出已致敏的紅細胞和減輕貧血。 但換血需要一定的條件, 亦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 故應嚴格掌握指征。

3、藥物治療:供應白蛋白, 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 靜脈使用免疫球蛋白。

4、其他治療

中藥治療

1、濕熱型黃疸可見到小兒皮膚黃而鮮明,

Advertisiment
其色如枯色, 伴見發熱、煩躁、啼哭、口渴、嘔吐、尿黃、便秘等症狀, 常用茵陳、梔子、大黃、黃芩、車前子、竹茹、陳皮等中藥治療, 伴見高熱、煩躁喘促, 或抽搐、或昏迷, 並且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此型—般病情較重, 多為核黃疸病人。 中成藥可灌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 湯藥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梔子、黃連、茵陳、菖蒲、大黃、鉤藤等藥, 水煎服。 若患兒已昏迷則中藥灌不進去時, 可用茵陳、梔子、大黃、甘草煎湯, 保留灌腸, 一日一次。 或採用針灸, 西藥搶救等辦法綜合治療。

2、瘀滯型黃疽可見面目及全身發黃, 黃色較深且晦暗, 並逐漸加重, 身體消瘦, 飲食減少, 大便溏稀, 並伴有皮膚出血而見瘀斑瘀點等, 中醫認為此為熱邪深入, 傷及脾胃, 瘀阻血分,

Advertisiment
因此治療要活血化瘀, 養肝健脾, 中藥可用柴胡、赤芍、白芍、當歸、桃仁、紅花、川芎、佛手、陳皮、茯苓、山藥、雞血藤等藥物。

脾濕型黃疸的小兒皮膚發黃, 日久不易退, 其色晦暗, 面色無華, 體質消瘦, 乏力納少, 大便溏軟, 四肢欠溫, 治療可用健脾化濕、和中之法, 中藥可用茵陳、白術、乾薑、黨參、山藥、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 中成藥可用健脾丸, 地茵合劑等。

3、現代的中藥製劑茵梔黃口服液, 其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 已經成為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安全製劑, 被廣大患者接受。 輕中度黃疸, 每次5ml, 2-3次/日;重度黃疸每次5ml, 2-3次/日聯合光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