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的9大特點 你都知道嗎?

新生兒與成人有著天大的區別, 無論是呼吸特點, 迴圈特點, 睡眠特點, 泌尿、體溫、胃腸特點等都有大人有著天壤之別。 如此脆弱又獨特的小生命更是需要加倍的呵護。 我們就來一起瞭解一下新生兒的9大特點。


新生兒肋間肌薄弱, 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

新生兒呼吸特點

新生兒肋間肌薄弱, 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 新生兒呼吸運動比較淺表, 但呼吸頻率較快, 每分鐘約40次, 所以每分鐘呼吸量並不比成人低。

出生後頭兩周呼吸頻率波動較大, 這是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 新手爸爸媽媽不要緊張。

Advertisiment
如果你的新生兒寶寶, 每分鐘呼吸次數超過了80次, 或者少於20次, 就應引起重視了, 及時去看醫生。

新生兒迴圈特點

胎兒娩出, 臍血管結紮, 肺泡膨脹並通氣, 卵圓孔功能閉合, 這些變化都使新生兒的血液迴圈, 進入了一種新的狀態。 誕生後最初幾天, 寶寶心臟有雜音, 這完全有可能是新生兒動脈導管暫時沒有關閉, 血液流動發出聲音, 父母不要大驚失色聯想到先天性心臟病。 新生兒血液多集中於軀幹, 四肢血液較少, 所以寶寶四肢容易發冷, 血管末梢容易出現青紫, 因此要注意新生兒寶寶肢體保溫。 新生兒心率波動範圍較大, 生後24小時內, 心率可能會在每分鐘85~145次之間波動;生後一周內, 可在每分鐘100~175次之間波動;生後2周至4周內,

Advertisiment
可在每分鐘115~190次之間波動。 許多新手爸媽常常因為寶寶脈跳快慢不均而心急火燎, 這是不瞭解新生兒心率特點造成的。

新生兒睡眠特點

早期新生兒睡眠時間相對長一些, 每天可達20小時以上;晚期新生兒睡眠時間有所減少, 每天約在16~18小時左右。 日齡增加, 睡眠時間減少。

早期新生兒睡眠時間大多不分晝夜, 而晚期新生兒如果媽媽有意在後半夜推遲餵奶, 一次睡眠時間可延長到五六個小時。 但新生兒糖源儲備少, 延長餵奶間隔, 容易導致低血糖, 所以新生兒期, 餵奶間隔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 新生兒採取仰臥位睡姿最合適。 俯臥睡姿可以在新生兒覺醒狀態下, 有媽媽看護方可嘗試, 以促進大腦發育, 鍛煉胸式呼吸。

Advertisiment
側臥睡姿很容易轉變成俯臥睡姿, 如無人呵護, 極易造成新生兒猝死, 釀成不幸。

新生兒仰臥溢乳時, 應迅速把寶寶變為側臥, 並輕拍其背, 避免奶液嗆入氣管。 新生兒不能自己單獨睡眠, 要與媽媽同睡, 以降低新生兒猝死發生率。

新生兒泌尿特點

新生兒膀胱小, 腎臟功能尚不成熟, 每天排尿次數多, 尿量小。 正常新生兒每天排尿20次左右, 有的寶寶甚至半小時或十幾分鐘就尿一次。 新生兒尿液的正常顏色應該是呈微黃色, 一般不染尿布, 容易洗淨。 如果尿液較黃, 染尿布, 不易洗淨, 就要做尿液檢查, 看是否有過多的尿膽素排出, 以便確定膽紅素代謝是否正常。 新生兒腎臟功能還遠不成熟, 排出鈉的能力低(一歲以內的小兒都是這樣),

Advertisiment
所以母乳餵養的媽媽, 要適當減少自身鹽的攝入量。 新生兒腎臟的濃縮功能也相對不足, 餵養時如果乳汁較濃, 就可能導致新生兒血液中尿素氮含量增高。 尿素氮是人體內有毒物質, 對新生兒來說, 危害更大。 人工餵養時, 特別要注意, 奶液不要配製過濃。 新生兒腎功能不足, 還造成血氯和乳酸較高。 人工餵養的新生兒, 血磷和尿磷均較高, 易產生鈣磷比例失調, 形成低血鈣。 為什麼牛乳鈣含量比母乳高, 但牛乳餵養的寶寶, 卻比母乳餵養的寶寶更容易缺鈣, 原因就在這裡。

新生兒體溫特點

母體宮內體溫明顯高於一般室內溫度, 所以新生兒娩出後體溫都要下降, 然後再逐漸回升, 並在出生後24小時內, 達到或超過36℃。

Advertisiment
新生兒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稱為中性溫度。 當環境溫度低於或高於中性溫度時, 寶寶機體可通過調節來增加產熱或散熱, 維持正常體溫。 當環境溫度的改變, 在程度上超過了新生兒機體調節的能力, 就會造成新生兒體溫過低或過高。 過低會出現新生兒硬腫症, 而過高則會出現脫水熱。 環境溫度過高時, 新生兒通過增加皮膚水分蒸發而散熱。 當水分蒸發過渡, 體內有效血循環不足時, 新生兒就會發生高熱, 這就是新生兒脫水熱。


新生兒血容量與臍帶結紮時間有關

新生兒血液特點

新生兒血容量與臍帶結紮時間有關, 如果胎兒娩出5分鐘後結紮臍帶, 那麼新生兒血容量就可從每千克78毫升, 增加到每千克126毫升。 新生兒的血象也與臍帶結紮時間有關。

遲結紮的新生兒,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均較高。胎兒的白細胞,在出生後前3天比較高,可達18×109/升左右。出生5天后,就降到正常嬰兒的水準了。有新手爸爸媽媽說他們的寶寶出生兩天了,血象(白細胞)將近20×109/升,心裡非常著急。其實這是正常的。

新生兒胃腸特點

新生兒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肌層薄,能夠適應較大量流質食物的消化吸收。新生兒出生後,吞咽功能就已發育完善。寶寶生下來就會吃,媽媽只需準備充足的乳汁就可以了。新生兒咽-食管的括約肌,在吞咽時還不會關閉,食管不蠕動,食管下部的括約肌也不關閉,這就是新生兒吃奶後容易溢乳的原因。新生兒消化道能分泌足夠的消化酶。凝乳酶幫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解脂酶幫助脂肪消化吸收。母乳中的脂肪,新生兒能消化85%~90%,相對高於對牛乳脂肪的消化能力。新生兒腸壁有較大的通透性,利於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所以母乳餵養的寶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濃度,較牛乳餵養的要高,這是母乳餵養的最大好處。同樣是因為新生兒腸道通透性大,母乳以外的蛋白質通過腸壁,容易產生過敏反應,如牛乳、豆乳等的蛋白質過敏反應。這再次體現了母乳餵養的優勢。

新生兒胎便特點

新生兒會在出生後的12個小時內,首次排出墨綠色大便,這是胎兒在子宮內形成的排泄物,稱為胎便。胎便可排兩三天,以後逐漸過渡到正常新生兒大便。如果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沒有排出胎便,就要及時看醫生,排除腸道畸形的可能。正常的新生兒大便,呈金黃色,黏稠、均勻,顆粒小,無特殊臭味。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4~6次;人工餵養的每天約1~2次。新生兒體態姿勢特點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媽媽們會發現,新生兒寶寶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新生兒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寶寶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媽媽會認為寶寶受了驚嚇,其實這不過是寶寶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著抱新生兒寶寶,必須用手把寶寶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寶寶溢乳的有效方法。

新生兒體態姿勢特點

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媽媽們會發現,新生兒寶寶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新生兒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寶寶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媽媽會認為寶寶受了驚嚇,其實這不過是寶寶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

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著抱新生兒寶寶,必須用手把寶寶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寶寶溢乳的有效方法。

小編總結:如此獨特嬌嫩的小生命,我們要加倍珍惜,加倍呵護,才不致使可愛的花朵受到病菌的摧殘。

遲結紮的新生兒,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均較高。胎兒的白細胞,在出生後前3天比較高,可達18×109/升左右。出生5天后,就降到正常嬰兒的水準了。有新手爸爸媽媽說他們的寶寶出生兩天了,血象(白細胞)將近20×109/升,心裡非常著急。其實這是正常的。

新生兒胃腸特點

新生兒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肌層薄,能夠適應較大量流質食物的消化吸收。新生兒出生後,吞咽功能就已發育完善。寶寶生下來就會吃,媽媽只需準備充足的乳汁就可以了。新生兒咽-食管的括約肌,在吞咽時還不會關閉,食管不蠕動,食管下部的括約肌也不關閉,這就是新生兒吃奶後容易溢乳的原因。新生兒消化道能分泌足夠的消化酶。凝乳酶幫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解脂酶幫助脂肪消化吸收。母乳中的脂肪,新生兒能消化85%~90%,相對高於對牛乳脂肪的消化能力。新生兒腸壁有較大的通透性,利於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所以母乳餵養的寶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濃度,較牛乳餵養的要高,這是母乳餵養的最大好處。同樣是因為新生兒腸道通透性大,母乳以外的蛋白質通過腸壁,容易產生過敏反應,如牛乳、豆乳等的蛋白質過敏反應。這再次體現了母乳餵養的優勢。

新生兒胎便特點

新生兒會在出生後的12個小時內,首次排出墨綠色大便,這是胎兒在子宮內形成的排泄物,稱為胎便。胎便可排兩三天,以後逐漸過渡到正常新生兒大便。如果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沒有排出胎便,就要及時看醫生,排除腸道畸形的可能。正常的新生兒大便,呈金黃色,黏稠、均勻,顆粒小,無特殊臭味。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4~6次;人工餵養的每天約1~2次。新生兒體態姿勢特點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媽媽們會發現,新生兒寶寶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新生兒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寶寶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媽媽會認為寶寶受了驚嚇,其實這不過是寶寶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著抱新生兒寶寶,必須用手把寶寶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寶寶溢乳的有效方法。

新生兒體態姿勢特點

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媽媽們會發現,新生兒寶寶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新生兒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寶寶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媽媽會認為寶寶受了驚嚇,其實這不過是寶寶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

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著抱新生兒寶寶,必須用手把寶寶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寶寶溢乳的有效方法。

小編總結:如此獨特嬌嫩的小生命,我們要加倍珍惜,加倍呵護,才不致使可愛的花朵受到病菌的摧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