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7個頭號問題

寶寶的頭部無疑是新手媽媽最關注之處。 當出現諸如腫塊、變形、脫發之類的異常情況時, 怎么辦?本文將為你詳解新生兒的7個“頭”號問題。

1.產瘤

有的寶寶出生后, 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 用手摸感到柔軟, 壓之有凹陷, 這種“包”叫產瘤。 產瘤的發生是由于分娩時, 子宮收縮和產道擠壓, 胎頭皮膚、皮下組織血液循環受阻, 局部出現充血、水腫和瘀血, 甚至顱骨也會部分重疊使胎頭暫時拉長變形, 出現皮下血腫。

專家支招:出生后數天內會自行消失

產瘤一般在出生后數天內會自行消失, 不需特別處理。

Advertisiment
因為這種出血僅僅發生在顱骨以外, 并非是顱內出血, 也沒有殃及腦細胞。 不影響寶寶智力, 也不會遺留后遺癥。 你可以正常地保持寶寶頭部清潔, 手法輕柔地給寶寶洗頭、洗澡。 應注意的是, 不要用手去搓揉寶寶頭部的腫塊, 以及做冷敷、熱敷等不當的處理。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往往發生在難產時, 因需要用胎頭吸引器或產鉗助產, 使新生兒受壓部位的顱骨骨膜下的血管破壞而出血形成包塊。 頭顱血腫與產瘤都表現為新生兒的頭部隆起, 它們的區別是:產瘤隆起的界限不鮮明, 一般在1-2天內會自行吸收消失, 并不留痕跡。 頭顱血腫的隆起部分界限清楚, 不會超過骨縫, 血腫的吸收速度較慢, 有時長達2個月之久。

專家支招:注意觀察包塊的變化

Advertisiment

頭顱血腫一般不需要特別的處理, 不要揉按, 應注意觀察包塊大小的變化, 如變大或皮膚破了均要去醫院就診。 一般情況下會自然痊愈, 媽媽不必過分擔心。 個別情況下有可能發生感染或使新生兒黃疸加重, 這時需要請醫生診斷處理。

3.胎垢

寶寶剛出生時, 在皮膚表面有一層油脂, 是皮膚和上皮細胞的分泌物所形成的黃白色物質, 俗稱“胎垢”或“胎脂”。 尤其是頭皮的皮脂腺分泌很旺盛, 如果不及時清洗, 這些分泌物就會和頭皮上的臟物積聚在一起, 時間長了就形成厚厚的一層痂。

專家支招:用嬰兒潤膚油浸軟后去除

在新生兒晚上入睡后, 可用嬰兒潤膚油輕輕地擦在有頭垢的皮膚上, 經過一夜的滋潤可使頭垢變軟,

Advertisiment
第二天再用小梳子輕輕梳痂皮, 或是用紗布輕輕擦拭, 痂皮就會脫落, 再用嬰兒專用洗發液加溫開水將寶寶頭皮洗凈, 然后用毛巾蓋住寶寶頭部直到頭發干透。 如果胎垢很厚, 可重復上述做法2~3次, 即可完全除掉。

注意千萬不可用梳子使勁硬刮或用手摳, 這樣很容易弄破寶寶頭皮, 造成繼發感染。 此外, 老人們通常認為胎垢不能揭去, 怕碰傷囟門、傷及大腦, 或囟門容易受涼生病, 其實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4.囪門異剝

新生兒的頭頂部有一個柔軟的、有時能看到跳動的地方, 醫學上稱之為囟門。 出生時有兩個, 前囟和后囟, 前囟是由額骨和頂骨的骨縫構成的, 出生時其直徑為1.5—2.5厘米, 6個月后逐漸變小,

Advertisiment
1~1.5歲時閉合。 后囟一般在出生時就閉合, 晚的在出生后2~4個月時閉合。 如果囟門凸起或凹陷, 囟門閉合太早或太遲都屬于不正常。

專家支招:送醫院做相關檢查

寶寶的囟門雖然不大, 卻是反映寶寶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寶寶1歲之內, 通過觀察這個小窗口, 就可及早發現多種疾病, 從而讓寶寶早日得到診斷和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