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哭聲如貓叫警惕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的症狀表現:

體溫不升、手足發涼:是指新生兒測體溫時在35。 5℃以下。 平時小兒手足溫暖, 敗血症時小兒手足發冷。

哭聲低微如“貓叫”:敗血症的孩子常不哭鬧, 或只哭幾聲就不哭了, 而且哭聲低微。

吃奶減少、吸吮無力:新生兒吃奶明顯減少, 似乎不知饑餓, 吮乳時間短且無力。

全身軟弱、四肢少動:本來新生兒屈肌張力高, 四肢屈曲, 或不停地活動, 小手會緊緊抓住你的手指;而敗血症的孩子四肢及全身軟弱, 你拉他的上肢, 也無明顯的屈曲反應, 你鬆手, 他的上肢會自然墜落下來, 手也不會抓緊你的手指,

Advertisiment
而且四肢很少活動。

反應低下、昏昏欲睡:正常新生兒在受到刺激時可做出適當反應, 如驚醒、注視、微笑等;而敗血症的小兒則表現為反應能力低下, 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黃疸不退或退而複現:正常生理性黃疸應該逐步消退, 新生兒敗血症時生理性黃疸持續不消退, 反而加劇, 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黃疸。 甚至併發黃疸可能是唯一表現。

局部或有感染病灶:敗血症的小兒可有局部感染灶, 如皮膚膿皰瘡或癤腫, 或臍部有膿性分泌物等, 敗血症的致病菌很可能是從這些病灶進入血液的。

免疫低下容易擴散:由於新生兒期, 尤其是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 免疫功能尚不成熟, 體內的屏障功能尚不完善, 細菌容易在全身擴散,

Advertisiment
當細菌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時, 則可引起化膿性腦膜炎, 使病情加重、兇險。

新生兒敗血症, 可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基礎治療與對症治療

敗血症患者的體質差, 症狀重, 病情需持續一段時間, 故在應用特效抗菌治療的同時, 還需注意補充各種維生素, 能量合劑, 甚至小量多次給予人血白蛋白 (白蛋白), 血漿或新鮮全血以補充機體消耗, 供給能量, 加強營養, 支持器官功能, 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保持酸堿平衡, 維持內環境穩定, 有休克, 中毒性心肌炎等嚴重毒血症表現時, 可予升壓藥, 強心藥及(或)短程腎上腺皮質激素, 高熱劇烈頭痛, 煩躁不安者可予退熱劑與鎮靜劑, 需加強護理, 注意防止繼發性口腔炎,

Advertisiment
肺炎, 泌尿系感染及褥瘡等。

抗菌治療

抗菌藥物應用原則:

①及時應用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是治療敗血症的關鍵, 在尚未獲得細菌學和藥敏結果的情況下, 要爭取時間, 先憑臨床經驗選擇用藥, 待結果回報後, 再結合臨床表現及前期治療反應予以調整。

②對病情危重者, 宜選取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三聯或四聯應用的必要性不大)。

③對致病菌應是殺滅, 而不是一時抑制, 故抗菌藥物的使用應足量, 開始時劑量應偏大, 分次靜脈點滴投予, 療效宜長, 一般3周以上, 或在體溫正常, 症狀消失後, 再繼續用藥數天, 有遷徙性病灶者, 除局部治療外, 全身用藥也應酌情延長。

對於新生兒敗血症的護理, 可採取以下方法:

按新生兒疾病一般護理常規護理。

Advertisiment

供給足夠的營養和水份, 儘量母乳餵養, 對不能進食者, 可鼻飼或靜脈補液, 少時多次地輸全血或血漿, 注意輸液速度及藥物反應。

密切觀察病情, 注意體溫、呼吸、面色、神志有無變化、周身皮膚有無出血點及黃疸, 發現黃疸加重、煩躁、前囟飽滿、尖叫、抽搐等症狀, 但高度警惕化膿性腦膜炎、肺炎、DIC等併發症的發生, 應及時通知醫生, 早期治療。

每4小時測量體溫一次, 高熱者, 執行高熱護理常規。 體溫不升者, 應採取保暖措施。

準備採集血液標本, 送檢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以便有針對性地選擇有效抗生素。

遵醫囑聯合應用抗生素時, 應熟悉各種抗生素的性能、配伍禁忌及副作用。 合理使用, 以提高藥物的效價,

Advertisiment
保證治療順利進行。

做好臍部及皮膚護理, 病情較輕者每日溫水拭浴, 更換內衣。 如有小膿皰可有75%酒精消毒後, 用無菌針頭刺破, 拭去膿液, 塗上2%龍膽紫, 臍部感染者, 應每日換藥1—2次, 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 動作應輕柔, 防止皮膚、粘膜損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