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明禮貌何時做起

文明禮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證”, 是孩子隨身攜帶的“教養名片”。 養成禮貌待人的良好習慣, 進而形成文明禮貌的美德, 父母就必須要把它當作一件“大事”來看待, 而且要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

讓禮貌跟著年歲長

從很早, 孩子就開始學習禮貌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 禮貌教育應不斷擴充和深入。

0~1歲:孩子雖然還不能說出確切的禮貌用語, 但已對父母的禮貌行為產生濃厚的興趣, 因為禮貌是一種親善行為, 當父母對孩子微笑, 或者握著他的小手邊說搖邊說“你好”, 孩子會表露出愉快的情緒;觀察久了, 他會模仿成人的樣子露出燦爛的笑容,

Advertisiment
有時也會擺擺手表示友好。 因此, 父母不要以為孩子不會說話而忽略對他的禮貌教育。

1~3歲:孩子已經能說出 “謝謝”、“你好”、“請”、“歡迎”、“對不起”、“再見”之類比較簡單的禮貌用語, 父母可以根據情境教會孩子使用這些詞彙。 有的孩子語言發展稍微緩慢一些, 但並不影響他對禮貌的理解與學習。 父母不妨用肢體語言示範一些禮儀, 例如作揖表示“你好”和“謝謝”, 拍手表示“歡迎”、用鞠躬表示“請進”等等, 都是在進行禮貌教育。

3歲以後:孩子的活動範圍擴大了, 要上幼稚園、交朋友、逛公園、看演出、串門兒、接聽電話以及參加一些公共場所的活動, 對禮貌的理解和學習也大大豐富起來, 可以同時用語言、動作和表情表示各類場合的禮儀。

Advertisiment
文明禮貌教育無處不在, 父母應抓住教育時機, 及時豐富和培養孩子的禮儀行為。

文明禮貌教育的4個溫馨提示

1.20個細節, 細細教

文明禮貌教育不能單靠講道理, 也不能指望孩子明白了道理就一勞永逸了, 要非常耐心地指導具體的文明禮貌語言和行為, 禮貌的話要一句一句地教, 文明的行為要一個一個地指導。

幼兒文明禮貌的20個細節:

(1)尊敬長輩。

(2)愛護弟弟妹妹。

(3)熱情待客。

(4)禮貌做客。

(5)彬彬有禮接電話。

(6)彬彬有禮打電話。

(7)認真傾聽, 不隨便插話。

(8)及時回應別人的問話。

(9)請求幫助要客氣。

(10)影響別人要道歉。

(11)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

(12)排隊先來後到按順序。

(13)文明乘車先下後上。

(14)上下樓梯、平時走路靠右行。

(15)吃完飯把面前的贓物收拾淨。

Advertisiment

(16)上完廁所要衝水。

(17)好吃、好玩的東西大家分享。

(18)不隨地大小便。

(19)不沖著別人打噴嚏。

(20)不隨便亂扔廢物。

家長要很耐心地一個一個落實, 不但自己要做榜樣, 而且發現孩子有不禮貌的行為表現, 要及時給孩子指出來, 並幫助他糾正。

2.不以“失禮”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有禮”

媽媽帶著青青去朋友家聚會。 “青青穿得好漂亮呀, 誰給你買的?”女主人蹲下來, 熱情地與孩子打招呼。 青青怔怔地看著女主人, 不笑也不說話, 突然伸出手, 一把抓住女主人的頭髮, “哎喲——”女主人痛得大叫起來。 媽媽“啪”的一下打了青青的屁股, 青青大哭起來。 聚會還沒開始, 局面就尷尬不堪:一個失態大叫, 一個惱羞成怒, 一個哇哇大哭。

青青媽媽用“失禮”的方式來教訓孩子的“失禮”,

Advertisiment
結果不但孩子沒有明白該怎麼做, 還當場把矛盾激化了。

“失禮”教不出“有禮”, 遭遇孩子失禮時, 父母要注意維護孩子的“面子”, 不當著眾人的面直接批評呵斥, 而是把他拉到旁邊, 以悄悄話的形式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3.教孩子正確對待無禮的人

有的父母說:“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禮貌, 可是受到不禮貌的孩子欺負, 怎麼辦?”這確實是個問題。

孩子總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 當孩子在外面“吃虧”或者“受欺負”的時候, 家長出面為孩子出氣或者慫恿孩子反擊, 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消極的。 面對遭受非禮之遇的孩子, 父母要保持冷靜, 不急著表態, 讓他慢慢傾訴, 再根據孩子交往中的薄弱環節加強指導,

Advertisiment
其目的不是為了“爭口氣” 或者“挽回面子”, 而是提高孩子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孩子幾句簡短的自救語句, 並讓他大聲地、快速地說出來:“你幹什麼?”“老師快來!”給對方以威懾, 為自己呼救。 如果孩子有動手自衛的行為, 要教育孩子“見好就收”, 不能“防衛過度”, 同時還要引導孩子樂意接受小朋友誠懇的道歉, 培養寬容之心。

4.開“高帽公司”, 為孩子指明言行目標

孩子沒有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常常是因為他忘記了該做什麼, 如果總是挨爸爸媽媽的批評, 他可能會對自己的努力失去信心, 如果進一步習慣了這種批評而不改正, 那麼他主動學習好習慣的精神就更薄弱了。

在現實生活中, 恰當地給孩子開“高帽公司”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這個“高帽”並不是虛假表揚和一味護短,而是“預支”表揚,為孩子的行為指明目標和希望,增強他的信心。當孩子有點猶豫把自己喜歡的開心果給叔叔分享,媽媽故意說他是個大方的好孩子,得到鼓勵後,孩子很可能因而大方;當孩子吃飯慢吞吞的時候,爸爸故意給他“戴高帽”:“老師說你今天吃飯比昨天好,讓爸爸看看是不是這樣?”有時候不直接讚揚他,而是跟別人聊天時讚揚他,卻故意讓他聽到,這樣的“高帽”增強了真實感,孩子更樂意接受,也更增強了他行動的動力。

這個“高帽”並不是虛假表揚和一味護短,而是“預支”表揚,為孩子的行為指明目標和希望,增強他的信心。當孩子有點猶豫把自己喜歡的開心果給叔叔分享,媽媽故意說他是個大方的好孩子,得到鼓勵後,孩子很可能因而大方;當孩子吃飯慢吞吞的時候,爸爸故意給他“戴高帽”:“老師說你今天吃飯比昨天好,讓爸爸看看是不是這樣?”有時候不直接讚揚他,而是跟別人聊天時讚揚他,卻故意讓他聽到,這樣的“高帽”增強了真實感,孩子更樂意接受,也更增強了他行動的動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