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技巧:偶爾讓孩子當當家!

還是當寶寶舒服, 當爸爸媽媽好累呀。

孩子不合作時, 你可以嘗試一下角色互換遊戲。

讓孩子來當媽媽, 媽媽來扮演孩子, 將你們的衝突戲劇化地再現出來, 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我教育。

契機1:睡前衝突屢爆發

元元是個慢性子, 刷牙、沖澡都磨蹭不說, 最麻煩的環節就是聽睡前故事。 元元的胃口不小, 要一口氣聽三四個, 聽完了還有各種問題。 媽媽一看, 都十點多了, 再不睡明早又要成“賴床精”了……勸說無用, 終於沒忍住, 在元元屁股上拍了兩掌——結果?唉!

遊戲方案:睡前活動指揮官

媽媽要求扮演“換上睡袍的寶寶”,

Advertisiment
讓兒子扮演“爸爸”哄她睡。 元元馬上眼睛發亮, 神氣地行使自己的權利。

他監督媽媽刷牙, 旁邊還放上小鬧鐘, 刷牙不夠3分鐘?重來!沖澡也不能超過10分鐘, 不然元元就猛敲磨砂玻璃門:“快點快點, 超過9點你就別想聽故事啦!”媽媽不由偷樂:這威脅好耳熟!

好啦, 現在由元元講故事, 媽媽不知饜足, 聽完一個, 無數問題;再聽一個, 又是無數問題。 一連5天, 元元每晚都絞盡腦汁, 到第6天終於受不了啦:“寶寶為什麼還不睡?爸爸的故事講完啦, 爸爸要去買新的童話書才會有新故事……”話音未落, 元元“爸爸”腦袋一歪就睡著了。

第二天, 元元主動提出說:“還是當寶寶舒服, 當爸爸媽媽好累呀。 媽媽, 我能不能當回寶寶?”

旁白:這個遊戲不時玩一玩,

Advertisiment
除了可以讓孩子溫習睡前程式, 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也可以適當消耗孩子的睡前能量。

契機2:比賽永遠輸不起

陽陽好勝心很強, 每樣事都要跟爸媽比賽, 被超過了就大哭大鬧。 爸媽之前都讓著他, 覺得這樣可以強化他的自尊和自信。 直到上了圍棋啟蒙班, 因為輸不起, 淪為孤家寡人的陽陽常常一個人玩“左右互搏”, 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遊戲方案:我來幫你盡情贏

“這次下棋換個玩法:我當陽陽, 你來當媽媽。 現在, 你還要選執黑先走嗎?”媽媽問。 陽陽腦袋裡打了一會兒架, 說:“要不咱劃拳吧!石頭剪子布, 誰贏了誰先。 ”劃拳下來, 陽陽輸了, 正想發作, 媽媽提醒他:“這回可是‘陽陽’執黑先走哦!”陽陽緊繃的表情一下子放鬆下來。

Advertisiment

因為代表“陽陽”, 這一回媽媽沒在棋盤上讓他, 結果不到50手, 媽媽就中盤取勝。 陽陽的臉又黑了, 媽媽趕緊歡呼:“‘陽陽’贏了, ‘媽媽’輸了, 耶!‘媽媽’大人大量, 輸了也不會哭的, 對不對?”陽陽一想, 對呀, 反正是“媽媽”輸, 所以也不計較了。

旁白:這個遊戲可以稀釋過度看重輸贏的情緒, 讓孩子因為輸棋受到的打擊先少一半。 不過遊戲得有後續:下一步就要讓孩子習慣自我安慰“輸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最終調換角色, 讓他對“這回是真陽陽輸了”的現實坦然接受。

契機3:收拾玩具丟三落四

泠泠雖是女孩子, 卻是個粗線條。 媽媽訓練她收拾玩具, 她倒是不反感幹活兒, 但就是“眼裡沒活”:布偶玩具和毛絨玩具歸置時丟三落四, 積木少了幾塊,

Advertisiment
拼圖散落各個角落也渾然不覺。 媽媽逐一指出來, 她還不高興:“做媽媽就是好, 可以指揮小孩幹這幹那, 幹得不好還批評人!”

遊戲方案:你來指揮我來幹

這句話啟發了媽媽。 媽媽說:“那好, 你來當我, 我來當你, 你指揮我收拾玩具!”泠泠立刻興奮起來, 開始一通指揮。

大“女兒”開始裝傻。 她先將所有積木往紙盒裡一丟, 而後“求援”說:“盒子蓋不上, 怎麼辦?”小“媽媽”立刻奔過來, 思考片刻說:“你呀, 要按盒子裡的說明書來裝, 這樣就裝得下了。 ”說完還親自輔導“女兒”看說明書。 裝到最後還缺兩塊, “女兒”耍賴說:“積木被老貓叼走啦!”這是泠泠找不到東西的一貫藉口。 但這一回, “女兒”沒法蒙混過關, 因為小“媽媽”立刻爬上凳子, 登高一望, 說:“在電視機後面!寶寶呀,

Advertisiment
你幹嗎把它放在奶奶的針線籮裡?以後玩過的積木馬上收拾好, 就不會找不到了, 對不對?”

媽媽忍著笑聽指揮。 遊戲讓泠泠覺察到自己以前的疏漏, 變得細心, 懂觀察, 善總結——這正是媽媽想要的。

旁白:在這個遊戲中, 孩子為什麼會主動開動腦筋, 思考出一些收拾東西的辦法?因為她從一個被動服從者, 變成了主動提高效率的管理者。 這樣, 當角色再次置換過來的時候, 她就成了“小能手”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