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要捨得讓孩子“受苦”

年幼的孩子總喜歡躍躍欲試, 做點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 腳還夠不著自行車的腳蹬時, 就會想騎自行車;不會游泳, 看到別的孩子在游泳, 自己也要跳到水裡去嬉戲。 由於這種超越能力的探索, 孩子的生活就充滿了新奇和刺激, 當然, 也會有一些困難和挫折。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他的挫折來源於父母不允許他自己吃飯或不允許他玩耍, 甚至是因為摔倒了都可以引起孩子的挫折感。 面對挫折, 年幼的孩子通常以哭鬧或發脾氣的方式表現出來。 每一次的挫折當中蘊含了許多的心理營養, 如果我們處理得當,

Advertisiment
這些心理營養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強大。

捨得讓孩子受苦

我生養兩個女兒後最大的感受是, 並不是我們不知道恰當的吃苦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而是我們“捨不得”讓我們的孩子吃苦。 當孩子在探索中遇到挫折, 內心有受苦的感覺時, 很少有父母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受苦, 讓孩子經受心理蛻變。 更多的父母會選擇跨越界限, “幫助”孩子逃離這些。 逃離挫折, 孩子就不可能跨越挫折。

父母的經驗不是沒有用, 只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必須自己去探索、去感悟才會有存在感。 孩子在參加探索活動的過程中, 不僅僅得到了探索的樂趣, 其思維能力、創造力也都得到了發展。

耐心等待孩子進入探索的過程

當孩子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

Advertisiment
對遇到的問題和產生的疑問進行解釋、猜想、判斷的時候, 真正的探究才產生。 我們要重視的是探索的過程, 而不是探索的結果。

當孩子在探索中遇到困難時, 不要急於示範或者告訴方法, 更不要隨便否定孩子的探索行為。 而是要尋求孩子真實的意圖和認識水準, 避免誤解和傷害孩子的心理, 引導和挖掘孩子言行中合理的部分, 保持孩子的探索精神。 有時候走彎路是必須的, 只有使孩子產生疑問和疑惑, 孩子才會產生尋求答案的願望, 主動探究才進入真正的準備狀態。 孩子只要成為孩子自己, 別的並不重要。

鼓勵比責備更重要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失敗,

Advertisiment
父母有必要讓孩子預料未來的種種困難, 因為每次做未知的事情或冒險時, 都會帶來許多風險、困難與變化。 所以, 父母要引導孩子, 遇到困難, 要勇敢面對。 而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鼓勵而已。

説明孩子調整心理狀態

第一步:幫助孩子做心理和情緒上的調整, 讓孩子認識到“困難並不等於絕境”。

5歲的女兒把紙擦破了, 生氣地把橡皮扔了。 我說:“畫紙擦破了, 畫被損壞了, 心裡很難過是不是?”女兒說:“是的, 我老是畫不好, 還把紙擦破了, 前面畫的也白畫了!”我溫情地對她說:“你只是想畫得更好, 媽媽知道!”

第二步:給孩子一種心理挑戰, 讓孩子學會在不高興的事情中看到快樂的一面。

我說:“媽媽知道你想擦掉重畫, 把畫畫得更完美。

Advertisiment
可是, 由於擦的次數太多了, 力度太大了, 畫紙被擦破了。 你想想, 還有什麼辦法可以修改你的畫, 而不會擦破畫紙呢?”

女兒說:“擦拭的時候再輕一點, 也可以請媽媽幫助來擦。 ”

第三步:用“承諾”的方式説明孩子看到生活更為廣大的目的和意義。

我說:“媽媽知道你想把畫畫得更完美。 媽媽覺得你對自己要求高很好, 媽媽不會因為你的畫破了而認為你沒有畫好。 媽媽更希望你做一個快樂的孩子。 ”

事實上, 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和挫折的關鍵就是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努力和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 讓孩子有被接納的感覺, 從而停止消極的行為, 同時, 讓孩子也能夠正確評價自己的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