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接送孩子上幼稚園,該聊的和不該聊的


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 聊天技巧很重要

其實, 想有效引導孩子, 不需要那麼多時間盯住孩子。 如果有心去捕捉, 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間段, 便可以是一次高效的親子溝通機會。

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題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幼稚園時, 該同孩子聊什麼?

微信後臺一位媽媽跟我聊:

羅老師, 我兒子快5歲了, 大班, 剛開學不到半個月。 上周生了一次病, 病好了結果怎麼都不願意去幼稚園了。 今天又是我硬逼著去的, 看他磨蹭的樣子我實在忍不住發火。 昨天接孩子的時候, 老師也反應, 孩子畫畫的時候, 一下子就哭了。

Advertisiment
老師問也不說。 我後面去接他, 回家的路上怎麼問也不告訴我。 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跟這孩子溝通了!

後面我問這位媽媽:“有跟孩子的老師仔細聊過嗎?”媽媽回我:“問了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 可是老師也搞不清孩子為什麼啊。 ”

我問:“那你在接送孩子上幼稚園的時候, 都如何與孩子溝通的, 具體都會說些什麼?”

媽媽說:“去學校的路上, 我一般會叮囑他, 要聽老師話, 不能和同學打架, 得要睡午覺等等, 接他回來的時候, 還會再問問他在學校裡的表現, 比如午覺睡沒睡, 老師表揚誰了, 中午都吃了什麼之類。 也會跟他講道理, 告訴他要聽話老師才喜歡……”

從媽媽的這些溝通內容, 就可以想見孩子的壓力。 媽媽用的句式是:“你得要”,

Advertisiment
“你只有……才”。 談話內容集中在孩子應該做到什麼。

這種溝通很容易讓孩子認為:“幼稚園裡有很多限制, 遠不如家裡自由, 要去完成這麼多要求, 對我來說太難了。 ”

進一步瞭解我得知, 孩子是隨著父母工作調動, 到了新的城市, 換了新的幼稚園。 在新學校裡, 老師有時會用方言說話, 跟同學們也都不熟悉。

這對孩子而言是一次很大的挑戰。 但是, 媽媽卻疏于和老師交流孩子的具體情況, 比如媽媽提到孩子畫畫突然哭了, 其實是那會兒他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

孩子語言能力有限, 內心的無助無法表達。 而在老師看來, 只以為孩子是太過內向了, 或者情緒上出了莫名其妙的問題。

放學回家時媽媽的不停逼問、以及送幼稚園時的強硬,

Advertisiment
都加重了孩子對幼稚園的抵觸情緒。

至於媽媽納悶“連老師都搞不清孩子的狀況”, 其實也可以理解。 幼稚園老師搞不清楚孩子的狀況是正常的, 最該搞清楚狀況的是父母自己。

一方面, 父母需要從老師那裡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況, 同時, 父母還有必要把孩子的一些特殊情況, 及時彙報給老師。 最重要的, 是跟孩子保持順暢的溝通。

如我之前所說, 上了幼稚園, 父母仍然是孩子教育的主角, 我們不僅要延續此前對孩子付出的心思, 甚至更多, 要用融洽、牢固的親子關係支持孩子的幼稚園生活。

從這一點來說, 想跟入園孩子保持有效溝通, 父母需要把握的一個溝通基調是:確保和諧的親子關係, 營造快樂的溝通氛圍。

Advertisiment

若父母總是催逼、負面暗示等, 反倒會加重孩子的抵觸情緒和不適感。

具體而言, 如何在接送孩子的時候, 做到輕鬆、快樂又有效的溝通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具體建議:

▌上學路上說什麼?

? 總體原則是要說積極的、具體的、肯定的語言, 比如:

“寶寶昨天在幼稚園能夠自己吃飯, 特別好, 今天一定也可以。 ”

“老師和小朋友都特別喜歡你, 如果你能不打人, 大家會更喜歡和你玩。 ”

“寶寶別害怕, 媽媽一定會在放學時最早來接你。 ”

……

? 不說命令的、否定的、恐嚇的語言, 比如:

“你要聽老師話、好好學習、不能跟小朋友打架!”

“你要是不聽話, 媽媽就不來接你了!”

“你怎麼一直都這麼不懂事!在學校裡再不許這樣了!”

……

? 如果孩子有對幼稚園的抵觸情緒, 情緒狀態低落或焦慮,

Advertisiment
媽媽也可以先跟孩子聊聊其他他感興趣的話題。

比如可以跟孩子聊:週末想要去哪玩;晚上想要吃什麼;路邊看到的有趣的事。 尤其可以多談論路邊看到的新鮮事。

這種輕鬆快樂的話題, 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 提高對幼稚園的好感。

? 上學的路上往往比較趕時間, 可以和孩子交流的內容不多, 媽媽更要語言簡練, 切勿嘮叨, 更不要對孩子提太多要求。

當然, 如果不放心, 怕孩子不適應幼稚園, 比如上廁所或者飯沒吃飽不知道說, 需要幫助的時候不懂得求助等, 這就需要父母平時就要抽出專門的時間做功課。

比如借助繪本、角色扮演等, 鼓勵孩子勇敢表達。

? 老師一般都會很忙, 但如果可以, 孩子送到學校後,跟老師簡單反應一下孩子今天的狀態。可以當著孩子的面兒,在老師面前說出孩子今天比昨天進步在哪裡。

▌下學路上說什麼?

? 要說鼓勵的、肯定的、正面的語言,比如:

“寶寶今天一天都沒有尿濕褲子,像個大孩子了!”

“寶寶這幾天學到的童謠,特別好聽~”

“寶寶,今天在幼稚園開心的事兒有什麼呀?”(緊接著分享孩子的感受和情緒,給予接納、共情)

……

? 不要說消極的、否定的、批評的語言,比如:

“老師有沒有打你?同學有沒有欺負你?”

“你今天是不是又沒睡午覺?你今天有沒有好好吃飯?”

“今天老師教的兒歌你怎麼都不會,真夠笨的!”

“你是不是又不乖了/不聽話了?”

……

關於這一點,我特別想強調的一點是:信任你的孩子。我分享過一個這樣的案例:

媽媽反應自己的孩子不自信、上學愛磨蹭,回答問題都含含糊糊,顯得很不確定。後來我瞭解到一個細節。這位媽媽每次在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都會問孩子一天的表現。當孩子說“老師今天表揚我了”之類。媽媽都會習慣性地反問:“是嗎?”孩子一下子就猶豫了,回應媽媽道:“啊。”

我問這位媽媽:“你為什麼要問孩子第二遍呢?”她告訴我:“有時候就是想要確認下,我就是感覺他不堅定。”

正是媽媽的這種習慣性回應方式,給了孩子一種強烈的暗示:我可能不那麼好。媽媽一次又一次對孩子的懷疑,讓孩子無法體驗到快樂、積極的情緒,反而有種莫名的恐慌,導致孩子不喜歡去幼稚園,並且表現出缺乏自信、拖拉等行為問題。

? 多找孩子容易回答的具體話題,需集中在孩子幼稚園生活細節當中,比如:

1)聊幼稚園裡的環境、器械、玩具、遊戲等。需要父母主動觀察幼稚園裡的新鮮事兒,或者通過與老師交流獲取資訊。

比如,寶貝,我發現你們那個手工角落有一個新作品……

2)聊孩子的吃喝拉撒玩。建議用“猜測”的方式去開啟話題,並多用正面的詞彙去描述內容。

如:讓媽媽猜一猜,你今天自己主動上廁所了對不對?讓我猜一猜,你今天玩了很好玩的玩具吧?

3)聊孩子的小夥伴、交到的新朋友等等。

比如說:寶貝,我發現有一個小朋友好像很喜歡你啊,他主動過來跟你把手了,他叫什麼名字啊?

? 少問寬泛的問題。

比如:你今天在幼稚園都做什麼了啊?你今天都吃了什麼呢?你們上課老師都教了什麼呀?若問題太過寬泛,孩子大多數時候都會搖頭,父母同時也無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 如果老師有時間,可以同老師聊一聊孩子一天的表現。

但這個時候,最好能避開孩子,以免讓孩子聽到一些負面資訊。

? 下學的路上時間充裕,如果有條件,媽媽和孩子不妨走路回家,別太匆忙。

和孩子慢慢走在林蔭道中,一起發現身邊有趣的事情,陪孩子看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這樣的休閒時光特別來之不易,尤其是在當下忙碌緊張的生活節奏當中。

在這個放鬆的過程中,建議多跟孩子有肢體接觸的動作,比如親親、抱抱等。要知道,溝通不限於說話。

對孩子來說,這種肢體上的交流,是更重要的溝通方式。每一個親昵的動作,都在對孩子說:我愛你。

孩子送到學校後,跟老師簡單反應一下孩子今天的狀態。可以當著孩子的面兒,在老師面前說出孩子今天比昨天進步在哪裡。

▌下學路上說什麼?

? 要說鼓勵的、肯定的、正面的語言,比如:

“寶寶今天一天都沒有尿濕褲子,像個大孩子了!”

“寶寶這幾天學到的童謠,特別好聽~”

“寶寶,今天在幼稚園開心的事兒有什麼呀?”(緊接著分享孩子的感受和情緒,給予接納、共情)

……

? 不要說消極的、否定的、批評的語言,比如:

“老師有沒有打你?同學有沒有欺負你?”

“你今天是不是又沒睡午覺?你今天有沒有好好吃飯?”

“今天老師教的兒歌你怎麼都不會,真夠笨的!”

“你是不是又不乖了/不聽話了?”

……

關於這一點,我特別想強調的一點是:信任你的孩子。我分享過一個這樣的案例:

媽媽反應自己的孩子不自信、上學愛磨蹭,回答問題都含含糊糊,顯得很不確定。後來我瞭解到一個細節。這位媽媽每次在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都會問孩子一天的表現。當孩子說“老師今天表揚我了”之類。媽媽都會習慣性地反問:“是嗎?”孩子一下子就猶豫了,回應媽媽道:“啊。”

我問這位媽媽:“你為什麼要問孩子第二遍呢?”她告訴我:“有時候就是想要確認下,我就是感覺他不堅定。”

正是媽媽的這種習慣性回應方式,給了孩子一種強烈的暗示:我可能不那麼好。媽媽一次又一次對孩子的懷疑,讓孩子無法體驗到快樂、積極的情緒,反而有種莫名的恐慌,導致孩子不喜歡去幼稚園,並且表現出缺乏自信、拖拉等行為問題。

? 多找孩子容易回答的具體話題,需集中在孩子幼稚園生活細節當中,比如:

1)聊幼稚園裡的環境、器械、玩具、遊戲等。需要父母主動觀察幼稚園裡的新鮮事兒,或者通過與老師交流獲取資訊。

比如,寶貝,我發現你們那個手工角落有一個新作品……

2)聊孩子的吃喝拉撒玩。建議用“猜測”的方式去開啟話題,並多用正面的詞彙去描述內容。

如:讓媽媽猜一猜,你今天自己主動上廁所了對不對?讓我猜一猜,你今天玩了很好玩的玩具吧?

3)聊孩子的小夥伴、交到的新朋友等等。

比如說:寶貝,我發現有一個小朋友好像很喜歡你啊,他主動過來跟你把手了,他叫什麼名字啊?

? 少問寬泛的問題。

比如:你今天在幼稚園都做什麼了啊?你今天都吃了什麼呢?你們上課老師都教了什麼呀?若問題太過寬泛,孩子大多數時候都會搖頭,父母同時也無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 如果老師有時間,可以同老師聊一聊孩子一天的表現。

但這個時候,最好能避開孩子,以免讓孩子聽到一些負面資訊。

? 下學的路上時間充裕,如果有條件,媽媽和孩子不妨走路回家,別太匆忙。

和孩子慢慢走在林蔭道中,一起發現身邊有趣的事情,陪孩子看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這樣的休閒時光特別來之不易,尤其是在當下忙碌緊張的生活節奏當中。

在這個放鬆的過程中,建議多跟孩子有肢體接觸的動作,比如親親、抱抱等。要知道,溝通不限於說話。

對孩子來說,這種肢體上的交流,是更重要的溝通方式。每一個親昵的動作,都在對孩子說:我愛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