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從睿睿3歲半開始, 父母逐步發現他有一個缺點, 那就是遇事知難就退, 絕不再去嘗試。

比如, 前幾天爸爸帶他去遊樂園時, 他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 當其他小朋友在跳跳墊上, 高興地跳上跳下時, 睿睿只站在一旁看哥哥姐姐們跳, 他也跟著樂, 但決不上去跳。 當哥哥姐姐們下來時, 他才小心翼翼地上去跳。 奶奶說睿睿不跟小朋友一起跳, 可能是因為怕小朋友笑他跳得不高, 跳得不好, 畢竟他剛剛學會向上跳, 有點膽小愛面子。

那天晚上回家, 當爸爸問起他為什麼不跟小朋友一起跳時, 睿睿的回答是:小朋友太吵了,

Advertisiment
他想安靜會兒。 爸爸想真實的原因還是孩子運動能力較弱, 不想或不敢融入小夥伴中一起玩鬧。

另一次在遊樂場玩耍, 他想玩球形爬竿。 在他爬到第一層, 再準備爬第二層時, 卻怎麼也夠不著。 其實, 當時只差那麼一點點就可以爬到第二層了, 但他堅持不再去爬了。 儘管媽媽鼓勵再三, 並且親自實踐一次, 他還是沒再去嘗試。 如今4歲的他個頭又長高一些, 本該可以輕而易舉上去的, 可是那個第二道爬竿仿佛成了他心理障礙, 依舊爬不上去。

他跟爸爸玩釣魚遊戲。 在魚盤的周圍有一個彈跳板, 把一個個小球放彈跳板上, 用手輕輕一按, 小球就會被彈起落在中間的魚網裡, 但命中率很低。 睿睿見爸爸彈了四五次,

Advertisiment
一個球都沒進, 便沒信心了。 當爸爸鼓勵他自己玩一玩時, 死活不肯, 而是要跟爸爸玩一個簡單的, 不玩難的。 我告訴他沒有簡單和難, 多練幾次就簡單了, 他還是不肯。 最後只好選了一個超級簡單的——把球裝魚網裡, 看誰裝得快。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為啥孩子在困難面前試都不試一下就退縮了?

睿睿這種遇難就退的表現, 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會遇到。 一般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太小, 長大了自然就好了;還有的家長把這些歸結于孩子對那些事情不感興趣等。 其實原因並非這麼簡單, 通過對睿睿家庭的教育方式的進一步瞭解, 我們發現:

在睿睿家裡, 家長主張的是賞識教育, 平常對孩子總是鼓勵讚美多, 批評指責少,

Advertisiment
導致孩子沒受過什麼“挫折”, 面對一點點有難度的事情, 便受了挫, 不能做到越挫越勇。 再加上, 家長對他的讚美誇獎, 也多指向他取得的成果, 而非他努力的過程。 比如當他用積木蓋好一個漂亮的車道時, 當他畫出一個立體形象的公交電車時, 家長往往只誇獎他搭得多好呀, 畫得多美呀, 多有創意呀!而沒有誇獎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投入了多少時間。 以致孩子為了得到家長更多的讚美, 便只傾向於去做那些能取得成果的事情, 而不去做那些費力做不好的事情。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研究發現:誇獎孩子聰明, 恰恰可能是造成孩子表現不佳的罪魁禍首。 很多孩子為了保持聰明, 往往會躲避出醜的風險,

Advertisiment
他們自然會選擇較簡單的事情去做, 而放棄較難的事情。

這項研究的過程本身就帶給我們很多思考。 研究人員在紐約20所學校裡挑選了400名五年級學生, 實驗分四輪進行。

第一輪, 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比賽, 研究人員每次單獨叫一個學生來拼圖。 任務完成後, 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 並且隨口表揚一句。 有的孩子聽到的是: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 所以表現得很出色;有的孩子聽到的是: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賦, 你很聰明。

第二輪, 有兩種測試可選, 一種較難, 一種較簡單, 被測試的孩子可以自由選擇。 研究人員發現, 第一輪測試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90%的選擇了難題測試, 而被表揚聰明的孩子, 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任務。

Advertisiment

第三輪, 測試很難, 是初一水準的考題, 所有孩子全得參加, 沒有選擇。 測試結果, 孩子們全都失敗了, 但失敗後的反應卻差異巨大。 之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 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努力不夠, 並且有的孩子說那是他們最喜歡的測驗。 而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則認為, 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 失敗後他們表現得很沮喪。

第四輪, 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 結果發現, 那些被表揚努力的孩子, 這次測試成績比第一次提高了30%;而被誇聰明的孩子, 得分卻比第一次退步了約20%。

這個實驗, 研究人員跟蹤做了10年, 最後得出結論:表揚孩子努力用功, 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 孩子會認為, 成功與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反之,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而且後期的追蹤訪談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通過這項實驗的過程以及實驗得出的結論,我們不難看出,案例中睿睿的表現屬於實驗中被表揚聰明孩子的一類,而他遇難就退的深層原因也就在於此:為了保持自己的聰明,有意去回避一些可能讓自己出醜的風險。因此,改變家長的鼓勵和表揚方式,也許是改變孩子“遇難就退”的前提條件。

反之,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而且後期的追蹤訪談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通過這項實驗的過程以及實驗得出的結論,我們不難看出,案例中睿睿的表現屬於實驗中被表揚聰明孩子的一類,而他遇難就退的深層原因也就在於此:為了保持自己的聰明,有意去回避一些可能讓自己出醜的風險。因此,改變家長的鼓勵和表揚方式,也許是改變孩子“遇難就退”的前提條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