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教育孩子只允許有一種聲音

城市中, 隔代養育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一份來自上海老年大學第一屆“孫輩教育班”的調查報告顯示, 上海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參與孫輩養育的比率高達88.9%。

祖輩養育孫輩有時間和經驗上的優勢, 但如果在隔代養育中越位、錯位, 會影響親子關系的正常發展。 專家建議, 祖輩在對第三代教育中要合理定位, 做到不錯位、不越位, 應做好稱職的配角, 而不要越俎代庖。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 只允許有一種價值觀, 一種聲音, 一個權威, 那就是孩子的父母。

祖輩定位“當好稱職配角”

報告顯示:隔代養育的模式大致有四種模式:日以繼夜365天全天候模式;日進夜出,

Advertisiment
每天照看小孩約8小時模式;一周管5天、雙休日送還子女的交接模式;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輪換帶養模式。

金奶奶和兒子住在同一個小區, 為了支持兒子在事業上拼打, 金奶奶盡責盡力做好自己的“鐘點工”:每天早上七點去兒子家接班, 燒早飯、帶孩子、打掃房間……晚上七點, 全家吃好晚飯, 才完成一天的工作, 將孫子“移交“給兒媳, 帶著疲憊“下班”回家, 幾乎每天都是“七出七進”。

宋奶奶從她的小孫子呱呱落地那天起, 她便全方位進入角色。 白天, 她和老伴承擔了兒子家全部家務, 兩位老人明確分工:老伴每天帶小孫子去公園, 宋奶奶則以“買、汰、燒“為主, 應付每日三餐。

Advertisiment
晚上, 為了讓兒子和媳婦有更充沛精力投入工作, 小孫子與倆老人同睡一室, 經常夜里還得從熱被窩里起來, 照顧小孫子吃牛奶, 換尿布……

如今, 像金奶奶和宋奶奶這樣祖輩養育模式的家庭屢見不鮮,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專家樂善耀對這種養育方式并不認同。

他認為, 祖輩對孫輩的教育不應該也不可能取代父輩的教育。 父母與孩子是以血緣為紐帶的親子關系, 承擔著誰也無法替代的教育責任和義務;而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和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是一種天然的情感關系, 也是誰也無法取代的。 祖輩樂于參與, 并不意味著父母的責任因此可以豁免, 如果把對孩子的教育、撫養雙手推給老人,

Advertisiment
是對孩子成長不負責任。

樂善耀建議, 祖輩在對第三代養育中要合理自我定位, 當好稱職的配角, 做到不錯位、不越位。 祖輩與自己兒女之間要相互學習, 跨越“代溝”, 形成合力, 營造一個兩代人溝通分享、優勢互補的家庭教育環境。

外婆家與奶奶家教育需對接

小玲今年7歲, 她的爺爺奶奶和她住在同一小區, 但她不喜歡到爺爺奶奶家去, 因為爺爺奶奶要對她管頭管腳, 事事都嚴格要求。 一次她把一張廢紙從窗外扔到小區的綠地, 爺爺非要她下樓檢起來, 扔到廢物箱。 她喜歡外婆, 盡管外婆住在很遠, 每星期日, 她都會嚷著去外婆家, 因為每次去外婆總會給她買很多零食, 還給她零花錢也不嘮叨她……

樂善耀認為, 祖輩與父輩,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之間, 兩種教育觀念, 兩種教育方法, 雖然從不發生正面的沖突和碰撞, 但投射到孩子身上, 卻是背道而馳的, 這也許是一種隱性的沖突, 帶給孩子是一種迷茫和無所適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