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有這樣的情況,
家長在教孩子說話時特別注意分寸和方式,
但是,
離開了那種“教育”的氛圍,
就變得很隨意,
不注意對孩子說話的方式,
言辭之間充滿了命令意識和優越感、權威感。
種種帶有暴力傾向的語言不僅使孩子的語言能力受到扭曲,
而且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傷害。
我們建議家長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不要用那麼多的“不”(“別”)
小明說:“我現在要看動畫片。
”
爸爸說:“不行。
”
小明說:“我要去小紅家裡玩。
”
爸爸說:“不能去他們家。
”
窗外雪花飛舞,
有幾個小朋友在堆雪人,
樹枝上掛著一個一個晶瑩的小白花,
Advertisiment
媽媽說:“千萬不要, 寶貝, 外面多冷, 感冒了怎麼辦”。
……
終於有一天, 小明說:“你們就會說不!”
爸爸和媽媽都愣住了。
親愛的家長, 還有更多的不要、不准、別動、別去、別拿……一天之中, 我們作為家長, 要對孩子說多少“不”和“別”呢?
家庭語言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真實性和自然性, 它不僅僅是家庭成員之間交流感情、溝通關係的主要工具, 同時也表達和記錄著家庭成員之間真實的關係, 即家庭成員之間是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關係, 還是以大壓小、家長中心的關係。
對孩子說什麼, 其實是把孩子看成什麼, 也就是取決於成人對孩子的態度以及成人習慣或喜歡站在什麼位置上與孩子講話。
Advertisiment
儘量少用“你應該如何如何”的句式。
“你應該看《大頭娃娃》。 ”
“你應該多吃胡蘿蔔。 ”
“你應該早點睡覺。 ”
“你應該……”
那麼小的孩子, 那來那麼多的應該呢?“應該”這個詞所表達的態度比“不”還要強硬。 說到“不”的時候, 實際上並沒有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Advertisiment
嘗試多用“我覺得、“我想”、“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拿著破棉絮裹起自己的身體當氈毯玩,
Advertisiment
著名的幼教專家陳鶴琴先生在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用了積極的暗示法去引導孩子。 他對兒子說:“破棉絮很髒的、又有難聞的氣味, 我想你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