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孩子說話該注意什麼

往往有這樣的情況, 家長在教孩子說話時特別注意分寸和方式, 但是, 離開了那種“教育”的氛圍, 就變得很隨意, 不注意對孩子說話的方式, 言辭之間充滿了命令意識和優越感、權威感。 種種帶有暴力傾向的語言不僅使孩子的語言能力受到扭曲, 而且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傷害。 我們建議家長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不要用那麼多的“不”(“別”)
小明說:“我現在要看動畫片。 ”
爸爸說:“不行。 ”
小明說:“我要去小紅家裡玩。 ”
爸爸說:“不能去他們家。 ”
窗外雪花飛舞, 有幾個小朋友在堆雪人, 樹枝上掛著一個一個晶瑩的小白花,

Advertisiment
小明第一次看見下雪, 特別興奮, 要出去看看。
媽媽說:“千萬不要, 寶貝, 外面多冷, 感冒了怎麼辦”。
……
終於有一天, 小明說:“你們就會說不!”
爸爸和媽媽都愣住了。
親愛的家長, 還有更多的不要、不准、別動、別去、別拿……一天之中, 我們作為家長, 要對孩子說多少“不”和“別”呢?
家庭語言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真實性和自然性, 它不僅僅是家庭成員之間交流感情、溝通關係的主要工具, 同時也表達和記錄著家庭成員之間真實的關係, 即家庭成員之間是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關係, 還是以大壓小、家長中心的關係。
對孩子說什麼, 其實是把孩子看成什麼, 也就是取決於成人對孩子的態度以及成人習慣或喜歡站在什麼位置上與孩子講話。
Advertisiment
如果總是覺得他們“小”, 大人總是永遠正確, 甚至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 就會居高臨下, 發號施令。 如果覺得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也需要尊重、理解和鼓勵, 就會更多地使用商量的語言和柔和的態度。 不管孩子被看成什麼, 都能從家庭言語中體察出來。 所以我們建議家長朋友留心一下自己和孩子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 看看有沒有暴力傾向在裡面, 同時也反思一下自己把孩子放在什麼位置。
儘量少用“你應該如何如何”的句式。
“你應該看《大頭娃娃》。 ”
“你應該多吃胡蘿蔔。 ”
“你應該早點睡覺。 ”
“你應該……”
那麼小的孩子, 那來那麼多的應該呢?“應該”這個詞所表達的態度比“不”還要強硬。 說到“不”的時候, 實際上並沒有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Advertisiment
不這樣, 還可以那樣, 但是一說到“應該”, 就是只能這樣了。 因為孩子總有一些想法和家長不一致, 我們的家長習慣對孩子說, 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 你應該成為這個樣子, 而不是那副樣子。 很多的“應該”, 實際是家長的成見或者習慣, 並不見得適合於孩子, 而且事實往往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道理也是可以商量的。 但是家長的腦海裡卻有一大堆的條條框框, 孩子的行為稍有偏差, 便要進行限制。 我們需要驚醒的是, 當家長“應該”這個詞來教育和指導孩子時, 實際上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于孩子。 這種遠離孩子實際情況的教導, 不但是空洞的, 也是乏味的, 甚至是不著邊際的, 無的放矢的說教。
嘗試多用“我覺得、“我想”、“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拿著破棉絮裹起自己的身體當氈毯玩,
Advertisiment
你會怎麼辦?是立刻把破棉絮奪去, 還是讓他繼續玩下去?是叫他自己把破棉絮丟掉, 還是找一個替代的東西?
著名的幼教專家陳鶴琴先生在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用了積極的暗示法去引導孩子。 他對兒子說:“破棉絮很髒的、又有難聞的氣味, 我想你一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