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教你做個能控制情緒媽媽方法

對於每位媽媽來說, 相信在遇到孩子亂發脾氣、大哭大鬧時, 都希望自己能夠保持冷靜, 沉著應對, 迅速採取果斷措施緩解局面, 做個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好媽媽, 可是, 這需要媽媽們有足夠的技巧, 在處理事情的方式上適當的做些調整, 只要這樣, 在對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 媽媽們才能做到能夠控制情緒的好媽媽。 那麼, 媽媽們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做到這些呢?下面小編就帶媽媽們來一起學習下吧!

尷尬場面1

“寶貝, 咱們回家吧, 好嗎?”玩得正酣的孩子的回答通常是:“ 不, 不好!”如果這個時候你決定來硬的,

Advertisiment
直接把他帶離現場, 那麼估計回應你的就是滿地打滾和尖叫著不肯離開。

調整方法:刪掉“好嗎”

我們提倡要學會尊重孩子, 於是“好嗎”這句能使每個家庭成員都感覺到被尊重的詞, 便成了許多媽媽的常用語。 但是, 當你習慣和孩子說什麼話都以“好嗎”做結尾的時候, 就把自己陷入了與孩子談判的境地, 完全喪失了家長應有的控制權。 所以, 在某些你該做決定而且必須堅決的時候, 要刪掉“好嗎”。 這可以改變和孩子的交流方式, 變被動為主動。

尷尬場面2

“寶貝, 我們3點鐘要出門去珊珊阿姨家。 ”明明已經告訴了孩子, 他也一直期待去見喜歡的珊珊阿姨。 但是當你準備帶他出門的時候, 他正癡迷於給他的鎧甲勇士換裝。

Advertisiment
於是, 他堅定地不肯穿外套, 並且用雙手、雙腳頂住門邊, 仿佛你要帶他去的不是你朋友家, 而是刀山火海。

調整方法:以行動替代

與一個三四歲大的孩子討論守時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孩子聽不懂你所說的話, 他所知道的僅僅是“我在家裡玩得正帶勁”, 看見的是“大人們也在家”。 所以, 這個時候, 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你可以在提前10 分鐘、5 分鐘的時候給孩子一些提醒, 然後在準備出門的時候果斷行動。 通常孩子不會有太多異議。

尷尬場面3

育兒書經常教我們:要給孩子選擇權!這聽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 可是, 讓3歲的孩子挑選今天上幼稚園要穿的衣服, 則可能會成為一個早上的馬拉松事件。 他有可能對著衣櫃發呆,

Advertisiment
也有可能在翻衣櫃時忘記了是在挑衣服, 而玩起了捉迷藏。 如果這時候你打算匆忙給他套上衣服帶他出門的話, 相信即將迎來8 級以上的“地震”。

調整方法:附加條件

如果真的要給孩子選擇權, 那應該是有附加條件的。 就挑選衣服一事來說, 首先, 你應該為小孩子整理衣櫃, 至少保證他在夏天不會挑出來一件高領的厚毛衣穿;其次, 應該在前一天晚上讓孩子挑選, 而且告訴他第二天早晨不可以隨便更改主意;再次, 挑選的時間也要規定, 不能任由孩子無限制地挑選。 要告訴孩子:“如果你在規定時間裡不做出決定, 那就由媽媽決定了。 ”這做法有時也會引起孩子的反抗, 但尖叫聲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孩子通過這些條件才能真正學會行使選擇的權利,

Advertisiment
你也沒有失去自己的控制權。

尷尬場面4

滔滔想去外面玩, 嚷了很久。 而媽媽正忙著準備晚飯, 洗衣機裡還有一堆衣服沒晾。 於是她沒好氣地回應道:“你想出去?我還想出去呢!”滔滔聽了大叫:“噢!噢!可以出去啦!”他聽不出來媽媽話裡的情緒, 只是從字面上認為媽媽已經同意了他的請求, 而且媽媽也想出去。 之後, 媽媽再如何安撫滔滔, 告訴他“半個小時後就能出去”也不見效了, 他一定堅持馬上出門。

調整方法:正確回應

如何正確地回應兩三歲孩子的要求是很重要的事。 遇到這種情況, 回應的方式本身就是權威感的樹立。 年齡小的孩子視“半個小時後我們再出去”這樣的話為無效, 因為他完全沒有時間觀念。

Advertisiment
那麼你可以明確地回應孩子:“現在我們不能去外面。 ”“等我把晚飯準備好, 我們就可以出去玩了。 ”

尷尬場面5

每次小朋友聚會, 小蕊都會玩瘋了, 根本不想離開。 讓她走的時候她會問:“欣欣沒走, 湛湛也沒走, 為什麼我非走?”小蕊媽媽會說:“我們住得遠, 要早點走, 不然堵車。 ”小蕊會接著說:“我不怕遠, 我不怕堵車。 ”如果媽媽說:“我要回家做飯。 ”小蕊就會接:“我就要在這兒玩, 我不吃飯。 ”如果此時強行把孩子帶走, 想想吧, 你在其他孩子和家長心目中是一個多麼專制、不講理的媽媽!

調整方法:去掉個人因素

在這樣爭論中, 父母很少能獲勝。 因為你和孩子的邏輯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所以, 制定規則是簡單有效的辦法。 比如小蕊的媽媽在此後嚴格制定了8 點鐘必須上床睡覺的規則, 全家人都必須遵守。於是,在最近的一次聚會上,小蕊又和媽媽爭論為什麼其他的孩子可以繼續玩,而自己必須離開時,媽媽就告訴她:“我們要在8 點鐘上床睡覺。這是規定,不能改變。”小蕊聽後,安靜地和媽媽一起離開了。這種方法把爭論中的個人因素刪除了,只是就事論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尷尬場面6

2 歲的鵬鵬從小就愛哭,受欺負了或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更會哭得委屈。一個男孩子這樣的個性讓鵬鵬媽媽無比崩潰,似乎就是在向眾人宣佈她是一個失敗的母親。所以每次鵬鵬在公眾場合哭,媽媽都會氣惱地呵斥兒子,但這往往會招來更大的哭聲和更多的眼淚。

調整方法:容忍眼淚

有時候對付孩子的哭,必須克制自己厭煩的情緒,退一步告訴自己:這樣哭一會兒挺好,每個人都需要宣洩。在孩子還沒有找到其他的宣洩管道之前,也許哭是一種不錯的解壓方式。這麼調整過之後,鵬鵬媽媽再也不會說“閉嘴”或者“不許哭”這樣的話,而是會主動地抱抱兒子,或是靜靜地陪在旁邊。鵬鵬哭的時間和頻率反而開始減少了。

尷尬場面7

最近,不到1 歲的小米經常莫名其妙地大哭和發脾氣,還愛在媽媽接電話時搶手機,不讓搶就打媽媽。這讓媽媽既著急又生氣。

調整方法:增加關注

通過和專家的溝通,小米媽媽回想到,確實在她帶小米出去時一和別的媽媽聊天,或者在小米玩的時候長時間講電話,小米就會變成小惡魔。於是再帶女兒出去時,媽媽不會讓孩子自娛自樂而只顧和其他人聊天了;和女兒一起玩時也不會講很長時間的電話。如果有來電,會告訴對方過一陣再打回去。這個方法很有效,小米再也不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了。很多心理學實驗證明:在父母關注的情況下,孩子會更傾向於有好的表現。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關注也有著強大的效應,會讓孩子的行為不斷地得到優化。

在合理的界限內發展,懂得尊重權威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延緩滿足的能力和形成自律,而這些正是未來獲得成功的重要品質。父母則是最適合給孩子劃定界限, 讓孩子理解什麼是權威的最初人選,當然也是最好的人選。

全家人都必須遵守。於是,在最近的一次聚會上,小蕊又和媽媽爭論為什麼其他的孩子可以繼續玩,而自己必須離開時,媽媽就告訴她:“我們要在8 點鐘上床睡覺。這是規定,不能改變。”小蕊聽後,安靜地和媽媽一起離開了。這種方法把爭論中的個人因素刪除了,只是就事論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尷尬場面6

2 歲的鵬鵬從小就愛哭,受欺負了或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更會哭得委屈。一個男孩子這樣的個性讓鵬鵬媽媽無比崩潰,似乎就是在向眾人宣佈她是一個失敗的母親。所以每次鵬鵬在公眾場合哭,媽媽都會氣惱地呵斥兒子,但這往往會招來更大的哭聲和更多的眼淚。

調整方法:容忍眼淚

有時候對付孩子的哭,必須克制自己厭煩的情緒,退一步告訴自己:這樣哭一會兒挺好,每個人都需要宣洩。在孩子還沒有找到其他的宣洩管道之前,也許哭是一種不錯的解壓方式。這麼調整過之後,鵬鵬媽媽再也不會說“閉嘴”或者“不許哭”這樣的話,而是會主動地抱抱兒子,或是靜靜地陪在旁邊。鵬鵬哭的時間和頻率反而開始減少了。

尷尬場面7

最近,不到1 歲的小米經常莫名其妙地大哭和發脾氣,還愛在媽媽接電話時搶手機,不讓搶就打媽媽。這讓媽媽既著急又生氣。

調整方法:增加關注

通過和專家的溝通,小米媽媽回想到,確實在她帶小米出去時一和別的媽媽聊天,或者在小米玩的時候長時間講電話,小米就會變成小惡魔。於是再帶女兒出去時,媽媽不會讓孩子自娛自樂而只顧和其他人聊天了;和女兒一起玩時也不會講很長時間的電話。如果有來電,會告訴對方過一陣再打回去。這個方法很有效,小米再也不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了。很多心理學實驗證明:在父母關注的情況下,孩子會更傾向於有好的表現。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關注也有著強大的效應,會讓孩子的行為不斷地得到優化。

在合理的界限內發展,懂得尊重權威的孩子,才更容易獲得延緩滿足的能力和形成自律,而這些正是未來獲得成功的重要品質。父母則是最適合給孩子劃定界限, 讓孩子理解什麼是權威的最初人選,當然也是最好的人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