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故事講了5遍,孩子還要聽,你該如何平息自己的怒火?

給月寶買了《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繪本, 一套共12冊, 月寶每次都讓我從第一本開始講。 講到第五遍的時候, 我已經很不耐煩了:“第一本不是講了很多遍了嗎, 你不想看看第二本嗎?”

月寶不回答, 只是把第一本書塞進我的手裡:“媽媽講!”

我喝口涼水, 平息了一下喉嚨裡噴薄欲出的焦躁, 翻開第一本《我想去看海》, 一字一句地講了起來。

此時我已經做不到聲情並茂了, 我不偷工減料, 胡編亂造已經很不錯了!

講到中間, 我實在累了, 於是靈機一動:“要不你給媽媽講吧, 哪不會媽媽給你提醒。 ”

“好的媽媽。 ”

我把書遞給月寶後,

Advertisiment
心裡露出一個得逞的笑容, 順勢來了個葛優躺。 而一旁的月寶卻端端正正地拿起書, 從第一頁一句一句地“讀”了起來。

聽月寶讀著書, 我從葛優躺變成了半坐, 從半坐變成了正襟危坐, 月寶讀著讀著, 一回頭卻撞見我老淚縱橫……

“媽媽, 你怎麼了?”

“你, 你都背下來了?”

“對啊, 就是後面有幾頁還不熟悉。 ”

卡梅拉這套繪本字不算多, 但也不算少, 每頁40—90字左右, 月寶並不認字, 而且很多詞語在我看來, 月寶根本還無法理解, 比如“形影不離”、“驚天動地”、“不辭辛苦”, 甚至還有複雜的人名“克裡斯托夫·哥倫布”, 她竟然完全複述出來了!即使有一些句子她說的與原文不同, 也找到了非常精准的表述方式做替換。

原來, 她不只是在聽故事, 她反復讓我講同一本書,

Advertisiment
是在學習和模仿, 而我竟然一直試圖讓她放棄這種努力, 差點因為自己的不耐煩打斷了孩子學習。

我有一個朋友也差點犯類似的錯誤。

她的孩子剛滿三歲, 什麼玩具都不玩, 就是喜歡玩豆子, 她把櫥櫃裡裝豆子的瓶子都翻出來, 把所有的豆子都倒進一個大盆裡, 然後再一點一點裝回去。

同事每次都氣得抓狂, 因為她做飯時總是需要把豆子分揀出來, 但是她看孩子這麼喜歡玩豆子, 又不忍心把豆子藏起來, 索性就買了很多豆子專門給孩子玩。

忽然有一天, 孩子舉著一個大瓶子對媽媽說:“媽媽你看, 都裝進去了!”

同事驚呆了, 她買的豆子足足有三大瓶, 完全裝進一個大礦泉水瓶子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Advertisiment
每次孩子試圖往裡面裝, 都會剩下好多, 現在居然都裝進去了。

“你是怎麼裝進去的?!”

“先裝大的, 再裝小的。 ”孩子倒出一些豆子, 然後把大的芸豆揀進去, 再放紅豆、黑豆, 最後小顆的綠豆順著縫隙滾進去……

同事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不就是著名的時間管理實驗嗎?同樣大小的瓶子, 先放大石塊, 再放小石塊, 最後再放沙子, 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將瓶子裝滿, 順序顛倒結果則截然不同, 這個實驗說明事情分輕重緩急, 我們只有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才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孩子自然是理解不到這個層面, 但是他竟然有如此智慧, 親手摸索出這個實驗來!

同事很慶倖沒有打斷孩子這種自由探索, 否則孩子的損失真的無法估量。

Advertisiment

咱們做家長的有一個誤區, 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孩子的行為, 但是我們其實真的不完全瞭解孩子。

他們的想法, 他們的目標, 他們做一件事情的理由, 也許都不在我們的預期之中。

孩子生來並非一張白紙, 需要我們不停的塗上顏色, 確切的說, 他們應該是一副畫卷, 本身是有網底的, 隨著成長會慢慢暈染出瑰麗的顏色。

如果家長對孩子有什麼義務的話, 我覺得最重要的有兩項, 一個是保護, 另一個就是成全。 後者很難。

有一次, 我在超市里看到一個媽媽在教訓孩子, 其動靜之大引來好多人圍觀, 而且人越多, 這位媽媽越“興奮”, 從大聲呵斥變成了打, 一下又一下。 男孩子八歲左右, 不敢反抗, 但是眼睛裡充滿了恐懼和壓抑的憤怒。

Advertisiment

那種眼神我至今難以忘記, 情緒就像一顆種子, 是會生長的, 如果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會虐待動物、破壞公物我一定不會覺得奇怪, 他若能順利成才, 能善待家人, 能憂國憂民, 我才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能有什麼錯呢?被這樣打。

孩子有時候挺鬧心, 我做家長我非常能理解, 但是如果說他們有什麼天理難容的過錯, 我不太相信。

孩子做事拖拉, 那是因為他們處在一種沒有壓力、無憂無慮的狀態下。

孩子熱衷看電視, 玩iPad, 是因為他們沒有小夥伴一起玩, 他們無聊。

孩子會說謊, 是因為真相不能被接受。

我們總是說要接納孩子, 究竟什麼是接納?

簡單說, 就是把孩子當成孩子, 在儘量大的範圍內, 允許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我們理解孩子的做法,而且贊同,那麼接納起來很容易。

如果我們理解孩子的做法,但不贊同,那麼就會想辦法修正、改變、指導、教育。

其實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我們並不理解孩子的做法。就像我不懂月寶為什麼喜歡把相同的故事聽上四五遍,我同事不懂孩子為什麼喜歡沒完沒了地折騰豆子。

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抱怨說,他的孩子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把所有的玩具玩一遍,即使當時已經非常晚了,即使是在媽媽的無敵奪命催下匆忙草率的玩一遍,他也一定要玩完了才能睡,為此她沒少跟兒子發火。

我剛好瞭解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覺得她的孩子應該是處在秩序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事情發生的秩序,包括物品的空間擺放和生活習慣的時間順序有強烈的要求,是他們建立良好秩序感,鍛煉對比、分類、序列等思維方式的重要階段,如果蠻橫鎮壓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不利於他們建立成熟和完善的秩序感。

朋友聽後恍然大悟,怪不得她的孩子對玩具的擺放,家中飾品的擺放總是格外“上心”,稍有變化就不高興,原來他是處在秩序敏感期。她非常後悔當時總是責怪孩子不聽話,對他大喊大叫,原來其實是我們不理解孩子。

所以,在我們不理解孩子的時候能做到信任他,接納他才尤為難得,對孩子而言也是最重要的。

很多心理學家都在強調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我們作為孩子的原生父母,深感責任重大。畢竟我們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覷。

可是我們總是感到很迷茫,管多了,會讓孩子反感,而且也許會無意間破壞了孩子的天性,不管,孩子又變得沒規沒矩,不成體統。

我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孩子呢?

幾星期前,樓下的樹木還都是一片枯枝,頗有冬日的寒意,冷得讓人沒有希望。然後似乎是一夜之間,樹上長滿了綠葉。幾天前再看時,已經有星星點點細小的花苞。今天送月寶去幼稚園回來的路上,沿途所有的花都開了,梨花、桃花、玉蘭、海棠……千姿百媚,煞是醉人。

賞花的心情有等待,有盼望,有驚喜,有欣賞。

養孩子也是如此吧。

即使有的等待讓人看不到希望,有的盼望讓我們的變得急功近利,變得焦躁,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是自然界最豐富純淨的生命,只要我們好好呵護,終有一天孩子會給我們驚喜,供我們慢慢欣賞。

而欣賞,是父母給孩子的最美好的禮物!

如果我們理解孩子的做法,而且贊同,那麼接納起來很容易。

如果我們理解孩子的做法,但不贊同,那麼就會想辦法修正、改變、指導、教育。

其實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我們並不理解孩子的做法。就像我不懂月寶為什麼喜歡把相同的故事聽上四五遍,我同事不懂孩子為什麼喜歡沒完沒了地折騰豆子。

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抱怨說,他的孩子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把所有的玩具玩一遍,即使當時已經非常晚了,即使是在媽媽的無敵奪命催下匆忙草率的玩一遍,他也一定要玩完了才能睡,為此她沒少跟兒子發火。

我剛好瞭解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覺得她的孩子應該是處在秩序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事情發生的秩序,包括物品的空間擺放和生活習慣的時間順序有強烈的要求,是他們建立良好秩序感,鍛煉對比、分類、序列等思維方式的重要階段,如果蠻橫鎮壓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不利於他們建立成熟和完善的秩序感。

朋友聽後恍然大悟,怪不得她的孩子對玩具的擺放,家中飾品的擺放總是格外“上心”,稍有變化就不高興,原來他是處在秩序敏感期。她非常後悔當時總是責怪孩子不聽話,對他大喊大叫,原來其實是我們不理解孩子。

所以,在我們不理解孩子的時候能做到信任他,接納他才尤為難得,對孩子而言也是最重要的。

很多心理學家都在強調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我們作為孩子的原生父母,深感責任重大。畢竟我們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覷。

可是我們總是感到很迷茫,管多了,會讓孩子反感,而且也許會無意間破壞了孩子的天性,不管,孩子又變得沒規沒矩,不成體統。

我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孩子呢?

幾星期前,樓下的樹木還都是一片枯枝,頗有冬日的寒意,冷得讓人沒有希望。然後似乎是一夜之間,樹上長滿了綠葉。幾天前再看時,已經有星星點點細小的花苞。今天送月寶去幼稚園回來的路上,沿途所有的花都開了,梨花、桃花、玉蘭、海棠……千姿百媚,煞是醉人。

賞花的心情有等待,有盼望,有驚喜,有欣賞。

養孩子也是如此吧。

即使有的等待讓人看不到希望,有的盼望讓我們的變得急功近利,變得焦躁,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是自然界最豐富純淨的生命,只要我們好好呵護,終有一天孩子會給我們驚喜,供我們慢慢欣賞。

而欣賞,是父母給孩子的最美好的禮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