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拖住孩子身高的元兇

究竟是什麼“拖”住了孩子的身高?現在, 就讓專家為你“緝拿元兇”。

元兇一:危機意識薄弱

[民間說法]“身高發育有早有晚, 小時候矮點也不要緊, 青春期的時候再給他多補補, 肯定能追上。 ”

[類型診斷] 守株待兔型

[專家觀點]

很多身材矮小的孩子來看病的時候, 年齡已經過大, 骨骼已接近成年骨骼, 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即使勉強治療或用一些藥物, 效果可能較差。 最佳的治療年齡應為四五歲以後。

其實, 在小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中, 骨骺的生長發育對身高起著決定性作用。 過了青春發育期, 骨骺全部骨化, 骨骼就不再有生長的空間,

Advertisiment
身高也就不會再增加。 矮小患者起治年齡對治療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起治年齡偏大, 對成年身高貢獻較小。 早期治療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成年身高。 因此, 在兒童保健期經常不達標的兒童, 應該到兒科內分泌科隨訪, 家長不能抱著“等等看”的心態慢慢來。

元兇二:缺乏縱向隨訪

[民間說法]“帶孩子去檢查身高, 第一次檢查結果指標都很正常, 以後也就沒有必要再去隨訪了。 ”

[類型診斷] 一勞永逸型

[專家觀點]

針對以上現象, 專家拋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的身高是在不斷改善、增高, 還是不斷生長、滯後, 都需要縱向觀察來進行科學的判斷與治療。 ”如果每年的生長不斷滯後並生長缺陷, 就需及早診治。

Advertisiment
若第一次檢查正常後就不來就診了, 過了幾年之後, 骨齡明顯超前, 問題隨之擴大化。 雖然相比前兩年家長的意識已明顯進步, 但是縱向隨訪的概念依然淡薄。

一般來說, 孩子身材矮小, 首先需要排除可能的疾病因素。 內分泌疾病、慢性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染色體異常等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高增長, 究竟孩子是不是晚長, 這需要醫生隨訪檢查後才能得出判斷。 如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 採用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如確診為甲狀腺功能低下, 患兒補充甲狀腺素後, 即可長高。 需要提醒的是, 生長激素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並做好定期隨訪工作。 而大多數孩子對打針有種恐懼心理, 如今一種無針注射器可以讓兒童看病不用打針,

Advertisiment
提高了治療的配合度。

元兇三:混亂的生物鐘

[民間說法]“孩子要長身體, 當然最主要的是在飲食方面下功夫, 再加點運動也就可以了。 ”

[類型診斷] 厚此薄彼型

[專家觀點]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過大、經常不吃早餐、運動不合理、偏愛速食等因素都可導致孩子身高不理想。 因為大腦的能量來源於葡萄糖, 一般經過一夜的睡眠, 血液中的葡萄糖已經使用得差不多了, 這時候如果不能及時從早餐中獲取新的葡萄糖來供給大腦, 就會影響身體各種功能的正常運轉。

但長個子並不都是食補的功勞, 除了改善營養狀況之外, 孩子的睡眠狀態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果是長期缺乏睡眠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即使進行合理的運動也會因疲勞等原因而無效, 也稱之為無效運動。 良好生物鐘被破壞, 內分泌激素分泌的模式、效應都不在正常軌跡, 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