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採訪完這些孩子,我們看到了撒謊的真相

一提起“說謊”這個話題, 氣氛就變凝重了。 仿佛寶寶說謊了, 就不再是父母眼中天真無邪的小天使了。 “這麼小就學會說謊, 長大了還怎麼得了!” 所以, 爸爸媽媽們才會“打手心、罰站、罵孩子”吧……

Oh no, 放輕鬆先。

2-3歲的寶寶:我不是“說謊”, 只是分不清幻想和現實

這個年紀的寶寶有很豐富的想像力, 常常一不小心就把幻想和現實搞混了。

比如寶寶把牛奶打翻了, 他害怕媽媽會生氣、希望牛奶根本就沒有打翻。 所以當媽媽問他時, 他會極力否認, 好像這樣願望就會成真。

有時寶寶也會因為記性不好而“說謊”。 比如明明是他先動的手,

Advertisiment
卻只告訴你別人打了他。 如果看到了事情的經過, 媽媽們一定會責怪寶寶說謊。 但事實卻可能是他因為太激動, 以至於忘了自己打人這件事。

教育孩子的方式, 不能超過他的理解能力。 很多2、3歲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說謊, 也不明白為什麼不能編故事, 所以責備和懲罰都是沒有意義的, 甚至會起反效果。


(Pan 作品)

4-5歲的寶寶:雖然我說謊了, 但我沒有惡意

寶寶4歲後就能分清什麼是真話、什麼是謊言了。 但他們還是會說謊, 理由和我們差不多:想要逃避懲罰、害怕讓父母失望、想要得到某樣東西……

但在寶寶5歲前, 他們說謊都是沒有惡意的, 或者說, 他們不知道說謊是壞事。

當寶寶說謊時, 我們的確需要採取措施,

Advertisiment
但沒必要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責甚至懲罰他們, 更不能因此就給寶寶貼上“小騙子”“謊話精”的標籤, 這對他們來說太沉重了, 只會“激勵”寶寶努力提升說謊技巧而已。

媽媽心平氣和, 寶寶才能卸下心防

發現寶寶說謊了, 媽媽們都會很著急。 但要知道, 我們是想讓寶寶今後都不說謊, 而不是拆穿這次的謊言、把他繩之以法, 然後下一次, 寶寶的謊言升級為2.0版。

聰明媽媽會保持冷靜, 用平靜、甚至輕鬆的口吻把看到的事情說出來。

“我看到餅乾被吃完了, 地上還有好多屑屑。 ”“我看見牛奶灑得到處都是, 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嗎?”

這種陳述事實的方式沒有咄咄逼人, 沒有把寶寶默認為犯人, 寶寶反倒能輕鬆地把實話說出來。 否則寶寶一看勢頭不對,

Advertisiment
本來打算招認的, 也會被嚇回去。

教寶寶彌補錯誤, 他就不用遮遮掩掩

寶寶不小心犯錯時, 內心是很愧疚的。 他們不想讓爸爸媽媽對自己失望, 所以才會選擇說謊。 如果我們能專注於事情本身, 教會寶寶彌補錯誤的辦法, 不僅能減少他的內疚感, 幫助他重拾自信, 還能讓寶寶下次再犯錯時, 想到的不是消極逃避, 而是積極彌補。

寶寶打翻了牛奶, 我們可以說, “我看到牛奶打翻了, 我們一起把桌子擦乾淨吧。 ”

寶寶偷吃了零食, 我們可以說, “我看到餅乾被吃完了, 看來你很想吃零食, 下次能不能先問問媽媽?如果離吃飯還有一會兒, 我們是可以吃點零食的。 現在讓我們一起把這裡收拾一下, 然後去洗洗手吧。 ”

當然,

Advertisiment
事情不會總是那麼輕鬆, 當寶寶把玩具弄壞, 或是打了別的小朋友時, 我們要教他學會承擔責任。 比如用零用錢把玩具修好, 向小朋友道歉等。 但起碼氣氛可以是輕鬆的。 這樣寶寶犯了錯不會挨駡, 還能漲姿勢, 自然就不會說謊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