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挫折教育不可或缺 “挫折教育”三要三不要

心理學和生活常識早就告訴我們, 一個人做某件事的精細程度和熟練程度, 粗糙和失誤是萬事開始階段的必然, 只有經歷過挫折, 並在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 才能越做越精細。

作為父母, 我們一方面擔心外面世界兇險, 害怕孩子以後吃虧受傷;一方面又焦慮孩子太脆弱, 抗挫能力差。

這樣的矛盾心理我也有, 特別是小D還是一個極低體重的早產寶寶。 但我也是深刻認識到, 我幫不了她一輩子, 所以一直在反思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這過程中也意識到了很多父母都有過這三大誤區。

誤區一:沒關係的,
Advertisiment
這有什麼呀?

這是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受挫時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 特別是在孩子年幼時, 積木搭不好, 套圈套不進, 鞋子穿不好, 這些在我們看來真的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 於是我們本意是希望孩子好受一點, 說出了這句話。 但這樣的話其實卻是在不重視孩子的挫折, 甚至可以說是在“嘲笑”。

受挫的感受是非常主觀的, 我們不能用自己對於這件事的認知去判斷對方受挫的感受。 看似安慰的話, 其實就是在不認可不認同孩子的受挫經歷。

這樣的回復常常會讓孩子更加沮喪無助, “自己最親密的人原來覺得這件事這麼簡單, 我卻做不好”, 孩子的自信就會被慢慢消磨, 從而他就真的放棄努力和嘗試, 覺得自己肯定處理不好。

Advertisiment

誤區二:寶寶, 別哭, 媽媽來幫你

很多父母會把“孩子開心, 孩子不哭”作為養育的終極目標。 在這樣的一個迷思下, 很多父母見不到孩子任何的負面情緒, 總是用應激反應來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 給予過多不必要的幫助, 總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這樣的孩子不僅容易出現自我中心嚴重, 也不利於擁有良好的抗挫能力。 這類家長完全包辦代替, 替孩子製造了一個“真空免疫環境”, 孩子小時候完全沒有經歷過挫折, 長大後一點點困難就會一蹶不振。

誤區三:你要勇敢一點

這應該是大部分父母的情況, 會共情孩子的受挫心情, 但常常後面緊跟一句, “你要勇敢一點, 你可以自己完成的”等類似鼓勵孩子的話語,

Advertisiment
這非常普遍。

但這樣泛泛而談的鼓勵話語, 卻沒有教會孩子任何面對挫折的方法, “勇敢是什麼?到底該怎麼努力?”抗挫的關鍵是要教會孩子如何去分析挫折。

生活中打倒我們的絕對不是挫折本身, 而是面對挫折時的消極逃避態度。 因此, “挫折修復力”才是關鍵, 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教給孩子的。

成就我們的不是我們如何犯錯了, 而是我們如何從錯誤中修正。

提高挫折修復力第一步:認識情緒

孩子搭積木搭不好而大哭, 家長如果這時說, “沒事沒事, 搭不好就不要搭了”, 那這就是直接錯過了第一步“認識情緒”。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的情緒, 當自己經歷激烈的情緒衝擊時, 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怎麼了,

Advertisiment
有了這份“覺察”, 我們才能管理情緒。

很多人成年後還常常覺得“不知道怎麼回事但很鬱悶”, 其實就是缺少了從小認識情緒的教育, 因此千萬不要再讓我們的孩子缺少了這一課。 這時, 我們該做的是, 説明孩子認識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是什麼, “你很生氣, 你真的特別特別生氣”。

然後允許孩子的情緒宣洩, “嗯, 看得出你特別生氣, 如果你想哭可以哭一會, 或者媽媽給你一個擁抱吧”。 同時, 也要制止一些不必要的行為, “我知道你很生氣, 但生氣時我們不能打人, 需要的話可以讓媽媽抱著你”。

最後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平靜的方法, “我們需要讓自己的身體平靜下來, 跟著媽媽一起呼氣、吸氣, 慢慢地, 我們的身體平靜了~”

提高挫折修復力第二步:澄清瞭解

很多父母做完第一步後,

Advertisiment
孩子平靜了就以為任務完成了。 第一步的完成可以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但卻無助於抗挫能力的提高。 真正聰明的父母一定會堅持做第二步和第三步, 這才是關鍵。

等到孩子平靜後,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明白到底是什麼讓他出現了如此的情緒, “你剛剛想搭積木塔, 怎麼搭卻搭不好, 於是你就特別特別生氣了!”(大孩子可以通過提問讓他們自己說出)。 這時, 有的孩子會因此繼續一輪新的哭鬧, 這很正常, 這也是說明了他們自己開始明白生氣的原因了, 當再次回憶, 就又觸發他們的“傷心處”, 這時就需要返回第一步。

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再次哭, 相反, 這就是孩子在“自我消化情緒”的過程, 我們成人受挫有時都需要消化幾天,孩子反復哭幾次再正常不過的。但只要我們願意堅持這樣做,帶著愛去陪伴孩子經歷消化這些情緒,慢慢的,孩子自己對於這些負面情緒的消化能力就會越來越強,這本身就是抗挫能力培養的基礎。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毀滅,最關鍵的是我們繼續的勇氣。

提高挫折修復力第三步:轉化學習

第三步是最最關鍵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應對。小D剛學會騎平衡車時還不熟練,騎到草地和水泥地交接處,就會摔倒,這一度就是她很大的一個挫折。後來,我就會幫助她分析原因,“你看,草地和水泥地之間有個空隙,空隙就會不平,所以就容易摔倒。小D以後騎到這裡時要放慢速度,慢慢通過就不容易摔了”。

一樣的道理,因為玩具玩不好而受挫,我們就需要演示給孩子看可以如何玩;因為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而受挫,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學會下次可以如何說,“這是我的玩具!”;因為成績不好而受挫,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制定學習機會。

在孩子童年時,我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處理挫折的態度和情緒,慢慢就會變成孩子自己的話和態度。只有經歷過第三步,孩子今後遇到挫折時才會主動去分析原因,才會明白困難是免不了的,但可以學習如何克服。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從每一次困難中吸取教訓,學會新技能。把每一次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都轉化成一次學習機會,這才是面對挫折最關鍵的思維模式,這也是抗挫教育的關鍵。

當一扇門關了,另一扇門會打開;或者自己可以打開那扇關閉的門。

人生難免有高低起伏,困難波折,真正打倒一個人的,絕對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每個人面對挫折時的心態和行為。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明白“挫折”和“挫折修復力”的區別。

光經歷挫折不一定有利於孩子成長,但幫助引導孩子從挫折中恢復,讓她體會到,“我的能力大過挫折,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這才是扎扎實實的挫折教育。

我們成人受挫有時都需要消化幾天,孩子反復哭幾次再正常不過的。但只要我們願意堅持這樣做,帶著愛去陪伴孩子經歷消化這些情緒,慢慢的,孩子自己對於這些負面情緒的消化能力就會越來越強,這本身就是抗挫能力培養的基礎。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毀滅,最關鍵的是我們繼續的勇氣。

提高挫折修復力第三步:轉化學習

第三步是最最關鍵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應對。小D剛學會騎平衡車時還不熟練,騎到草地和水泥地交接處,就會摔倒,這一度就是她很大的一個挫折。後來,我就會幫助她分析原因,“你看,草地和水泥地之間有個空隙,空隙就會不平,所以就容易摔倒。小D以後騎到這裡時要放慢速度,慢慢通過就不容易摔了”。

一樣的道理,因為玩具玩不好而受挫,我們就需要演示給孩子看可以如何玩;因為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而受挫,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學會下次可以如何說,“這是我的玩具!”;因為成績不好而受挫,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制定學習機會。

在孩子童年時,我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處理挫折的態度和情緒,慢慢就會變成孩子自己的話和態度。只有經歷過第三步,孩子今後遇到挫折時才會主動去分析原因,才會明白困難是免不了的,但可以學習如何克服。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從每一次困難中吸取教訓,學會新技能。把每一次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都轉化成一次學習機會,這才是面對挫折最關鍵的思維模式,這也是抗挫教育的關鍵。

當一扇門關了,另一扇門會打開;或者自己可以打開那扇關閉的門。

人生難免有高低起伏,困難波折,真正打倒一個人的,絕對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每個人面對挫折時的心態和行為。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明白“挫折”和“挫折修復力”的區別。

光經歷挫折不一定有利於孩子成長,但幫助引導孩子從挫折中恢復,讓她體會到,“我的能力大過挫折,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這才是扎扎實實的挫折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