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智力開發>正文

抓住幼兒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關鍵期也稱敏感期, 是指兒童在某個年齡階段, 對某種刺激最敏感, 所取得的效果也就最好。 把握住幼兒發展的關鍵期, 您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這個試驗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曾用小動物進行實驗, 如小鴨子在孵出之后, 最先看到的是人, 而不是鴨媽媽, 以后這些小鴨子就不認母鴨, 只愿意跟在人的后邊跑來跑去。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 叫作印刻現象。 將印刻現象引用在嬰兒"認生"現象上, 也和小鴨子的實驗相類似。 所以, 心理學家把這種“印刻現象”應用于兒童早期教育中, 從而提出幼兒心理發展中也存在"關鍵期"。

Advertisiment
經過多年的實踐, 專家總結出幼兒從2~5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2~4歲是認識能力發展的最佳期。 整個幼兒時期是智力發展的最迅速時期, 0~6歲是智能發展的最佳期, 5~6歲詞匯量大量增加, 5至5歲半為掌握數概念的"關鍵期"。 在幼兒早期教育中, 掌握其發展規律, 適時地加強教育和訓練, 將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重要的是, 如果在某種能力發展的最佳期間剝奪了某種刺激, 可能難以彌補甚至不能獲得某種能力。 所以家長了解這些關鍵期, 對于子女教育是很重要的。

幼兒期應具備哪些能力?

能力是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漸行成的認識事物和進行活動的本領, 是完成一定任務的主觀條件。 能力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Advertisiment
一般能力是指人在一般活動中必須具備的, 經常表現出來的, 廣泛使用的能力。 如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力所能及的勞動能力、認識辨別能力、觀察事物能力和想象事物能力等, 都屬于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人在某些專門活動中, 表現出來的才華能力, 如繪畫能力、音樂表演能力, 建筑設計能力和寫作能力等等。 人如果不具備一般能力, 就無法適應社會的各種環境, 不可能正常工作和學習, 甚至無法生存。 人的能力是在生理素質基礎之上, 經過教育、培養, 并在實踐中吸取集體的智慧和經驗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因此, 應該從小就教育和培養孩子具備一定適合其年齡特點的本領, 為其今后學習知識技能并擁有更多的能力打好基礎。

Advertisiment
由于孩子們的先天素質不同, 家庭環境不同, 所受教育不同, 所以, 同齡的孩子會存在很大差異。 幼兒期應具備的能力, 大致如下:

(1)生活自理能力。 這是一個人生存中最基本的能力, 也叫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就是幼兒要學會自己料理自己的事, 也是學習最簡單的勞動能力的開始。 3歲前就要學會自己盥洗、進餐、穿脫衣服、鞋、襪, 整理自己衣物和床鋪, 稍大些還能自己洗手絹、襪子等, 培養衛生習慣。 到幼兒晚期學會自己沖澡、釘紐扣、整理房間等。

(2)認識能力。 人的認知能力即認識判斷事物的能力, 也就是智力活動能力, 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3)語言表達能力。 3歲以后幼兒言語發展很快,

Advertisiment
活動范圍較前擴大, 與人交往機會增多, 語言也隨之發展, 此時基本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并能比較恰當地運用一些詞句。 幼兒4∽5歲時, 詞匯量增加很快, 詞類也有所增加, 幼兒在掌握名詞、動詞的基礎上, 還學會了一些形容詞和副詞, 還有數詞、連接詞等。 愿意在交談中運用這些詞, 但語言連貫性較差。 到幼兒晚期, 掌握了了詞匯, 并學會了句型, 一般都能連貫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并且能清楚地表達出來, 但有時由于對詞意不夠確切, 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夠準確。 此時, 口語已經成為幼兒的一種有效的交際工具。 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有助于積極應用詞匯。 幼兒多與人交談還有助于鍛煉思維的敏捷性并能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和邏輯性,
Advertisiment
為幼兒以后學習懷恨在心語言打好基礎。

(4)自我保護能力。 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學會在沒有成人照顧的情況下, 注意自己的安全。 如不在馬路上玩耍, 要走人行便道, 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 不把小扣子和其他小東西放在嘴、鼻、耳里, 不玩小棍和樹枝, 正確使用剪刀, 不坐窗臺, 不爬樹和墻頭, 不玩火, 不擺弄電器, 在公共場所不離開成人亂跑, 不自己到河邊玩等。

(5)社會交往能力。 社會交往不僅是幼兒生長發育和個性發展的需要, 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 幼兒在與伙伴交往中, 了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幼兒在交往中可以克服任性、以我為中心等不利于社會交往的行為, 使交往關系不斷復雜、深化,為促進個體社會化,發展社會適應能力打好基礎。

使交往關系不斷復雜、深化,為促進個體社會化,發展社會適應能力打好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