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抑鬱症會遺傳嗎

抑鬱症是否會遺傳?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科學難題。 目前的研究表明, 抑鬱症是沒有單一的基因標記的, 它可能是有多個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顯然, 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是非常困難的。 就目前的條件而言, 我們的實驗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的。 例如, 我們不能在同卵雙胞胎呱呱墜地之時就把他們分開, 寄養在不同的家庭, 然後看哪些會患抑鬱症, 哪些不會。 但是科學家可以把同卵雙胞胎(由同一個卵子和精子孕育而成)和異卵雙胞胎(由不同的卵子和精子孕育而成)進行比較, 看有何不同。 類似的雙胞胎研究顯示,

Advertisiment
抑鬱症的遺傳概率大約為40%。

這一數字看似非常高, 但我們也應該知道遺傳率只是指患抑鬱症的潛在風險概率, 並不是抑鬱症本身。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生物倫理學研究生主任羅伯特·克裡斯門(RobertKlitzman)醫生評論道:“人們對基因學有誤解。 ”他說:“人們想把基因測試看成是非黑即白的, 但心理醫生認為它應該更像預測天氣那樣。 ”

克裡斯門指出人們在面對他稱為大賭注“罪責遊戲”時, 很容易歸罪於基因。 換言之, 人們想知道是否該怪我們自己, 或者怪我們的母親。 如果是你的基因造成的, 那麼這不怪你, 人心裡就會感到輕鬆。 當百憂解(Prozac, 一種抗抑鬱藥)出現後, 抑鬱症在生物學上的詮釋得到大家認可,

Advertisiment
於是此病症不再讓人們引以為恥。 因此, 在各種各樣的利益驅使下, 人們非常喜歡講精神、心理疾病同基因聯繫起來, 儘管這麼做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當然, 這也是混淆是非的。

雖然在採集基因資訊方面的科學進展迅速, 但是普遍的疾病很少能歸結于一個基因, 如泰薩二氏病(Tay-Sachs), 囊性纖維化及鐮狀細胞貧血就是例子。 其他的情況, 就算把某個基因分離出來(如老年癡呆—阿茲海默氏症), 該基因卻遠遠不能說明那些疾病的所有病例。 有時基因發生變異, 因此並未患病, 或者患病了, 沒有發生基因變異。 這都是由於先天和後天的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 例如研究者有報導稱單胺氧化酶A基因(被稱作是“鬥士基因”)加之兒童受虐待的成長背景,

Advertisiment
可導致好鬥及反社會行為。

生命機理並不是命運:任何父母生的孩子(無論是否患有抑鬱症), 在其一生當中, 都有16.5%(即六分之一)的機率會經歷抑鬱時期。 大多數人都清楚, 抑鬱產生來源於許多:壞境、經歷, 而非單單遺傳。 也即是說“教養”(套用一個過時的詞)仍然很重要。 如果你做得還過得去, 並且沒有意外的痛苦經歷, 如失去重要的人或過大的壓力, 那麼患抑鬱症父母的孩子很可能有五成以上的把握長大後不會得抑鬱症。 在獲得更加有說服力的基因資訊之前, 我們能做的似乎是留意孩子們的稟性, 同時將注意力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能夠掌控的方面。 (這包括瞭解孩子的性情, 特別是在孩子性情與你不同的情況下)在未陷入黑暗時,

Advertisiment
用母包圍著孩子, 這點是有的父母未能做到的而急需要做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