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找尋 不受歡迎的寶寶癥結

有一項研究把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 並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 相比其他寶寶而言, 這些“不受歡迎的兒童”在成年以後, 偏離社會的行為也比較多:“被拒絕的”寶寶容易發展成反社會人格, 而“被忽略的”寶寶容易發展成神經質的人格。 這項研究給予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對兒童的交往問題, 父母不能等閒視之, 必須及早干預。 父母要針對兒童不同的交往問題, 採取適宜有效的教育策略, 幫助寶寶克服交往障礙,
Advertisiment
使其成為受歡迎的人。

不願與同齡孩子交往的寶寶

有些寶寶不願意與同伴交往, 即使在外邊, 也只和大人在一起, 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 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 他也採取“回避政策”。 這類寶寶不願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種情況:

1、缺乏交往動機。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 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 而且總有人陪兒童遊戲。 當寶寶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 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 還有些寶寶只願意與成人交往, 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 與同伴交往, 他就需要協調、商量, 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 為了“省事”, 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對於這類寶寶, 父母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 家庭不要以寶寶為中心, 而應“人人平等”。 當寶寶長到3歲左右, 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 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 讓他明白, 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 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 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 寶寶“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 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同伴交往的動機, 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 實踐證明, 及早進行“心理斷乳”, 也有助於縮短寶寶剛入幼稚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2、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 有些寶寶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 比如被同伴欺負過, 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 他們採取回避的方法, 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對於這類問題, 父母應細心觀察, 找出問題的癥結, 然後“對症下藥”。

Advertisiment
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 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 為寶寶“壯壯膽”, 當寶寶學習到交往技能, 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 父母就可以撤了。

3、個性原因。 有些寶寶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 比較內向, 不願與人打交道, 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 對於這類寶寶父母可以引導, 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 父母要盡可能引導寶寶與同伴多一些交往, 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年齡較小的寶寶(大約在3歲以下)不願交往是正常現象, 因為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遊戲時期”或“平行遊戲時期”。 但3歲以後, 寶寶應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 如若不是, 父母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 除此之外, 父母應考慮“自閉症”的可能,

Advertisiment
不要諱病忌醫, 要及早帶孩子到專業機構去治療。

不會與人交往的寶寶

有些寶寶願意交往, 也敢於交往, 卻由於採取了不適宜的交往行為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 這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被欺負。 有些寶寶總被一個或幾個孩子欺負, 他們不敢反抗, 只有回到家裡向父母訴說, 父母既心疼又生氣, 但常常不知怎麼辦才好。 此消彼長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規律, 這個規律也同樣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 當一個寶寶欺負另一個寶寶而沒有遭到反抗時, 他就會逐漸膽大起來, 更加強化了欺人的行為。 其實, 寶寶最初的欺負行為都是嘗試性的, 當這種行為遭到反抗時, 他一定會收斂一些。 因此, 當寶寶第一次回家報告被欺負時,

Advertisiment
父母在搞清楚純屬欺負行為時, 一定要告訴孩子應勇敢地反擊。 比如, 鼓勵孩子對欺負人的寶寶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再這樣, 我就不客氣了”等等。 有些寶寶由於性格懦弱或別的原因不敢反擊, 父母則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但切記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處理, 父母不能包辦代替, 也不要給孩子形成仗勢欺人的印象, 要讓孩子以理服人, 在反擊過程中積累交往經驗、增強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 教孩子幾個“絕活”也是提高寶寶社交地位的策略。 寶寶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強的人, 對於這樣的同伴他們也很少產生欺負的動機。 因此, 在業餘時間教孩子一些技能, 如折紙、變魔術等, 有助於他們“震懾”住喜歡欺負人的同伴。

自我為中心。有些寶寶比較自我,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佔據“好事”……這種寶寶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寶寶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父母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寶寶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寶寶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寶寶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

有助於他們“震懾”住喜歡欺負人的同伴。

自我為中心。有些寶寶比較自我,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佔據“好事”……這種寶寶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寶寶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父母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寶寶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寶寶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寶寶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