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的孩子有戀物癖?原因竟然只是這樣

嬰兒時期用過的裹毯, 3歲了還一直要用!沒有小熊玩具在身邊就一直哭鬧, 哪也去不了!壞了的玩具也堅決不讓扔, 堅持要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等等類似的情況, 有很多媽媽們都會比較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那麼過度偏愛一個物品?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執著症”再正常不過, 沒啥大不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有“執著症”的孩子基本上是正常的。 在查理·布朗和史努比有名的漫畫電影《花生漫畫》裡有一個不管去哪都拉著裹毯的孩子, 還記得嗎?那就是露茜的弟弟萊納斯。 那個孩子特別喜歡咂手指頭和過度依賴自己的裹毯,

Advertisiment
但要說明的是, 他不是不正常的孩子。 他每天屁顛屁顛的跟在哥哥和姐姐後面, 生活地很開心。

孩子執著于一個物品的現象一般出現在1歲之前, 18個月到3周歲之間的時候症狀最為明顯, 以後逐漸好一點。 上小學之前, 大部分孩子“執著症”都會消失, 不需要太擔心。 2周歲前後的孩子, 開始對自己的行動能力表現出信心。 想脫離媽媽的懷抱, 嚮往獨立的心情特別迫切。

但現實的情況是, 離開媽媽懷抱之後的各種恐懼感和自己行動能力的不足, 又會讓孩子對某種東西有依賴的傾向。 為了減少這樣的複雜情緒, 孩子們會選擇用一種最熟悉、能隨心所欲的物品來給自己進行心理上的安慰,

Advertisiment
後期逐漸發展為對這種代替物產生現強烈的“執著”情感。

如果孩子有比較依賴某種物品的現象, 他想做什麼就讓他自由地做就好了。 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 父母一定要把這種“執著”看成是最平常的行為。 盡可能的不去把它當成一種病狀, 放寬心, 順其自然發展就可以了。 有了小夥伴, 開始集體生活以後, 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別人學習怎樣行動。 交心的朋友慢慢多了之後, 之前的“執著症”就會自然減少直至消失。

孩子需要的就是心靈的安定感。

孩子為什麼會對一樣東西過於執著呢?最普遍多理由莫過於媽媽不在的時候, 給自己找一個安慰。 孩子和那個物品在一起, 感覺就像媽媽在身邊一樣, 感覺很踏實、不會害怕。

Advertisiment
像在媽媽的懷抱裡一樣的溫暖。 所以有很多孩子對小時候一直用的裹毯、娃娃、洗澡毛巾、包被, 、擦手毛巾、小被子等柔軟的東西, 容易產生特別的“執著”。

也有一些孩子對硬邦邦的物件比如:玩具, 勺子, 飯碗, 奶瓶, 兒童叉等產生“執著”。 拿著自己的東西, 來確認自己的領域或者自我特性。 還有, 如果有人用它或者拿走, 就會有種自己的一部分消失不見的恐慌感, 孩子還會因此發火。 有的孩子會對父母的結婚錄影、漫畫書、紙片、第一雙運動鞋、壞掉的玩具產生強烈的“執著”。

父母也許理解不了, 但是孩子對那些物品有著某種特別的記憶。 雖然孩子現在還不能完整的表達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種感情, 但那絕對是讓人心情愉悅、心窗敞亮的曾經。

Advertisiment
有些媽媽們會覺得這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 心裡過度擔心。 但這是50%以上的孩子都會出現的普遍行為, 不必要過多緊張。

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因“感覺統合”不順暢。

對於某種刺激表現得特別敏感的孩子而言, 像這樣越小的孩子對於一種物品過度依賴的情況, 通常是因為“感覺統合”不夠順暢。

“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從身體和環境接收感情, 進行組織調解, 在環境裡有效地使用身體的神經生理學的過程。 但是有些孩子比其他的孩子對這方面發達比較晚感覺統合出現問題, 孩子就迫切地需要一個物體來刺激自己的感覺。 如果沒有這麼一個感覺刺激的話, 就會特別地空虛和恐慌。

比如:去哪裡都特別關注馬桶和喜歡畫馬桶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專注轉動的車輪的孩子, 常常被在街上的門店招牌吸引的孩子, 過度依賴手機的孩子等, 都是通過視覺刺激來獲取滿足感。 只喜歡會發聲的玩具, 特別喜歡聽開門關門聲音的孩子往往是通過聽覺刺激來獲取滿足感。

一直隨身帶著破破爛爛的毛毯的孩子和死都不能扔磨破的布娃娃的孩子都是通過觸覺刺激, 睡覺的時候也手指不鬆開, 兩隻手一定要抓著某種東西才會感覺舒服到孩子就是固有受容性☆禁☆感覺(本體感受)刺激來獲取滿足感。

固有受容性☆禁☆感覺(本體感受)是認識到對自己的身體位置, 姿勢, 平衡和移動(運動的程度, 運動的方向)的資訊, 傳達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執著”不是有意識行為, 孩子也無可奈何!

有一個事實就是,孩子不是為了讓父母擔心故意而過度執著某一種物品的。因為自己的心理不安,孩子也無可奈何。雖然孩子也聽到爸爸媽媽的訓斥:“不要那樣”,但孩子無法完全完成父母的指令。孩子執著某一種物品的問題會慢慢改掉,但一舉改善是絕不可能的。作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難處,因為他們暫時還沒有辦法用正確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痛苦。

改善孩子的”執著“,家長該怎麼辦?

1.儘量減少孩子的恐慌感。給孩子唱搖籃曲或者念童話故事,常常空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玩,平時多多關注孩子的眼神,多和孩子親吻,擁抱孩子,讓孩子確確實實感受到父母的愛,不要讓孩子處於恐慌的狀態是最好的。

2.承認孩子的喜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喜歡孩子的寶貝。外出的時候,父母比孩子更先準備好孩子的“寶貝”。如果不小心“寶貝”丟了,一定要努力給找回來。如果被子,娃娃之類的寶貝需要清洗,一定要先充分諮詢孩子的意見,如果還不行的話,可以準備給孩子一個一樣的代替。

3.擴大遊戲的範圍。如果孩子對一個玩具有很大的“迷戀”,那家長就可以利用這個玩具,進行各種各樣的遊戲。喜歡玩具車的孩子,父母可以幫他用積塑做車鋪路,或者用紙箱子給車建一個隧道。還可以把玩具車進行分解,組裝,或者乾脆換個場地,讓玩具車在水裡或者沙地裡奔騰等,這些遊戲都是有效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

4.製造孩子遠離“寶貝”的機會。讓他和小夥伴一起見面,玩耍是個很好的方法。在遊樂場一邊跑,一邊抱著過娃娃,孩子也會覺得很不方便。也可以帶孩子多去郊區散心。在大自然中,孩子會感受到更多的感覺刺激,孩子的成長也會得到全面地發育和提升。

千萬絕對不要這樣做!

不要大聲對孩子訓斥,強迫他把物品放下是不對的。那樣的話孩子心理上的剝奪感會更加強烈,焦慮會加深,對物品對執著會更嚴重。而且會對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有不好的影響。雖然家長強行奪走了現在這個物品,但孩子的行為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有個好處可以緩解媽媽們的焦慮。在學術上,孩子過度執著於某一個物品的行為可以看出孩子將來處理事情的集中能力。好好處理孩子當下的“執著”行為,對孩子以後的發展和成長有促進作用。

如果過一段時間也“執著症”不消失,該怎麼辦?

7歲的孩子上小學,是因為到了這個年齡孩子就能開始學校正規的生活,已經有了遵守規矩的能力。這時候即使孩子的“執著”行為沒有完全消失,在學校裡也不會輕易出現。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做這些的行為會感覺害羞。但也不可一概而論,並不是所有孩子一到7歲,就會有強烈的控制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一直在不知不覺漸漸準備中斷執著行為,越大的孩子“執著”症狀就會越來越少見。

TIPS :孩子特別地對某種物品,一種畫或者一種特定的顏色執著,一定要先好好進行觀察。因為這可能是一種天才的表現,也有可能是智障的一種表現。如果孩子的“執著”行為呈現逐漸加深,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或者已經開始對別的孩子造成傷害,一定不要拖延,需要儘快去醫院接受治療。

在對一個物品執著的孩子中,也有不會變通、特別倔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父母教養起來會比較辛苦,有壓力。所以建議有類似情況的父母,如果自己覺得您和您的孩子相處起來比較困難,不妨先去諮詢一下專家們的意見,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只能靠耐力,更專業、更科學的方法對教養孩子更有幫助。

戰略合作夥伴Momtalk代表韓國的懷孕育兒資訊平臺,為您提供全面的育兒資訊、孕期資訊、韓流趨勢及韓式料理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

關注盛成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盛成or即可。

孩子也無可奈何!

有一個事實就是,孩子不是為了讓父母擔心故意而過度執著某一種物品的。因為自己的心理不安,孩子也無可奈何。雖然孩子也聽到爸爸媽媽的訓斥:“不要那樣”,但孩子無法完全完成父母的指令。孩子執著某一種物品的問題會慢慢改掉,但一舉改善是絕不可能的。作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難處,因為他們暫時還沒有辦法用正確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痛苦。

改善孩子的”執著“,家長該怎麼辦?

1.儘量減少孩子的恐慌感。給孩子唱搖籃曲或者念童話故事,常常空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玩,平時多多關注孩子的眼神,多和孩子親吻,擁抱孩子,讓孩子確確實實感受到父母的愛,不要讓孩子處於恐慌的狀態是最好的。

2.承認孩子的喜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喜歡孩子的寶貝。外出的時候,父母比孩子更先準備好孩子的“寶貝”。如果不小心“寶貝”丟了,一定要努力給找回來。如果被子,娃娃之類的寶貝需要清洗,一定要先充分諮詢孩子的意見,如果還不行的話,可以準備給孩子一個一樣的代替。

3.擴大遊戲的範圍。如果孩子對一個玩具有很大的“迷戀”,那家長就可以利用這個玩具,進行各種各樣的遊戲。喜歡玩具車的孩子,父母可以幫他用積塑做車鋪路,或者用紙箱子給車建一個隧道。還可以把玩具車進行分解,組裝,或者乾脆換個場地,讓玩具車在水裡或者沙地裡奔騰等,這些遊戲都是有效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

4.製造孩子遠離“寶貝”的機會。讓他和小夥伴一起見面,玩耍是個很好的方法。在遊樂場一邊跑,一邊抱著過娃娃,孩子也會覺得很不方便。也可以帶孩子多去郊區散心。在大自然中,孩子會感受到更多的感覺刺激,孩子的成長也會得到全面地發育和提升。

千萬絕對不要這樣做!

不要大聲對孩子訓斥,強迫他把物品放下是不對的。那樣的話孩子心理上的剝奪感會更加強烈,焦慮會加深,對物品對執著會更嚴重。而且會對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有不好的影響。雖然家長強行奪走了現在這個物品,但孩子的行為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有個好處可以緩解媽媽們的焦慮。在學術上,孩子過度執著於某一個物品的行為可以看出孩子將來處理事情的集中能力。好好處理孩子當下的“執著”行為,對孩子以後的發展和成長有促進作用。

如果過一段時間也“執著症”不消失,該怎麼辦?

7歲的孩子上小學,是因為到了這個年齡孩子就能開始學校正規的生活,已經有了遵守規矩的能力。這時候即使孩子的“執著”行為沒有完全消失,在學校裡也不會輕易出現。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做這些的行為會感覺害羞。但也不可一概而論,並不是所有孩子一到7歲,就會有強烈的控制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一直在不知不覺漸漸準備中斷執著行為,越大的孩子“執著”症狀就會越來越少見。

TIPS :孩子特別地對某種物品,一種畫或者一種特定的顏色執著,一定要先好好進行觀察。因為這可能是一種天才的表現,也有可能是智障的一種表現。如果孩子的“執著”行為呈現逐漸加深,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或者已經開始對別的孩子造成傷害,一定不要拖延,需要儘快去醫院接受治療。

在對一個物品執著的孩子中,也有不會變通、特別倔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父母教養起來會比較辛苦,有壓力。所以建議有類似情況的父母,如果自己覺得您和您的孩子相處起來比較困難,不妨先去諮詢一下專家們的意見,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只能靠耐力,更專業、更科學的方法對教養孩子更有幫助。

戰略合作夥伴Momtalk代表韓國的懷孕育兒資訊平臺,為您提供全面的育兒資訊、孕期資訊、韓流趨勢及韓式料理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

關注盛成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盛成or即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