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感交流要從嬰兒開始

同情是嬰兒時期就有的早期情感, 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把一個新生兒放在一個正在啼哭的嬰兒旁邊, 兩個嬰兒便會一同大哭。 這個新生兒是由於關心和同情同伴還是由於被哭鬧聲所擾而啼哭呢?義大利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給出了解釋。 他們給嬰兒播放有其他嬰兒哭聲的錄音, 這些嬰兒也跟著哭起來;但當播放自己的哭聲時, 他們基本都沒有跟著哭。 研究者認為, 這說明嬰兒從出生起就有了基本的同情感。 隨著孩子的長大, 同情的表現形式有所變化。 當嬰兒長到6個月的時候,

Advertisiment
遇到這種情況就不是跟著哭, 而變成了類似做鬼臉的表情, 以使對方高興。 到了13至15個月, 他們就試圖用“語言”安慰哭泣的同伴了。

嬰兒的智力也令人難以想像。 4個月大的嬰兒就已具有驚人的判斷力, 能夠看出事物微小的差異, 尤其是人的面部差異。 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從一堆不同人的照片中很快找到自己母親的照片。 這種能力甚至超過了成年人。 當嬰兒快一歲時, 就開始“社交”學習了。 他們通過凝視周圍的人, 來判斷其想法。 成人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眼神, 判斷出其對什麼感興趣, 將要做什麼。 其實, 這一思維過程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這種能力最早出現在10至11個月大的嬰兒身上。 這種能力的大小, 預示著孩子以後語言發育的好壞。

Advertisiment
專家認為, 一歲的嬰兒如果這種能力比較弱, 兩歲時語言發育就不如其他嬰兒。

專家指出, 嬰兒情感的良好發育對孩子未來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這些資訊表明, 只注意嬰幼兒的身體發育是不夠的, 還要關注孩子的思維活動。 如果嬰兒出現了諸如沮喪、焦慮乃至自閉症等現象, 醫生可以針對這些情況及早進行治療, 以避免孩子日後發生心理問題。 家長不能只在小孩的房間裡擺滿智力玩具, 還要同他們進行早期交流。 因為孩子日後心理的良好發育, 上學後乃至走上社會後融入集體的能力, 都始于家長與他們的早期交流。 剛開始嬰兒可能會對你閉著眼睛, 接著你的微笑便會換回他們甜甜的笑臉。

Advertisiment
其實, 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話”, 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去傾聽, 學會與其交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