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幫寶寶學好說話

1—2歲是寶寶掌握詞語的關鍵期, 詞彙量漸漸增加, 讓他們開始能用簡單的句子表達意願。 這個階段多與寶寶做各種形式的語言交流, 可以讓他們發音更清晰、用詞更準確、說話更有條理, 且富有文學性和創造性。 華東師範大學言語聽覺康復科學系副教授劉巧雲老師, 特向父母們推薦幾個讓寶貝學好說話的好方法。

方法一:與寶寶對話, 口型要誇張。

平時多讓寶寶觀察大人說話的口型, 可以幫助他們更快、更準確地掌握詞語發音。 與寶寶對話時, 大人的語速要比平時稍慢些, 口型可略誇張。 媽媽可以跟寶寶面對面玩拍手童謠,

Advertisiment
或者帶寶寶到一面大鏡子前, 讓他邊指邊說出五官的名稱。

方法二:用實物練發音。

寶貝剛學說話, 發音常不夠清晰、準確, 這時可以做些有針對性的發音練習。 家長要記得, 寶寶有些音發不清楚是正常的, 不要因此而打斷他說話, 甚至批評他。 若寶寶不會發“P”這個音, 可以找幾個聲母是“P”的對應物, 如“蘋果”、“瓶子”、“皮球”, 放進袋子裡讓寶寶抓, 抓出一件說說這是什麼。 寶寶若發不好, 媽媽可以引導他多說幾遍, 強化正確發音。

方法三:少說“兒語”, 規範認知。

寶貝經常會把成人教的詞自動改編, 如把“小狗”說成“汪汪”, 把“雞蛋”說成“蛋蛋”, 這是因為他們的發音器官還未發育成熟, 有的音還暫時發不出來。 但此時, 父母不應一味順著寶貝說“兒語”,

Advertisiment
而應盡可能用規範的語言跟他說話, 説明其建立正確的語言認知。 比如, 當寶寶看到小狗過來, 說“汪汪來了”時, 家長不必糾正他, 可以既肯定他的發現, 同時對他的表達進行引導:“對, 汪汪來了, 小狗來了。 ”

方法四:詞語擴展, 不斷複述。

當寶貝想要開口說話時, 要給予及時的支持。 父母理解寶貝表達的內容後, 應幫他們把句子擴展完整, 再複述一遍, 有利於加深寶貝對語言結構次序和邏輯性的認知, 以便以後能更完整、更準確地表達意願。 比如寶貝想喝水, 但他只說了一個“水”字, 父母要幫他擴展為“喝水”, 等寶貝會說“喝水”時, 再幫他擴展成“寶寶喝水”。

方法五:邊觀察邊學話。

孩子在學習語言時, 常出現“詞義擴張”的現象,

Advertisiment
比如把雞、鴨、鵝都叫雞, 這種擴張是以事物的外部特徵為依據的(這三種動物都有兩隻腳、翅膀很像)。 父母應不失時機地帶寶貝觀察事物的細節特徵, 幫其縮小並界定詞義範疇。 帶寶貝邊觀察邊引導他們對動物加以區分:雞的嘴巴是尖的、鴨子的嘴是扁的、鵝的脖子很長等。

方法六:學說形容詞, 拓展想像力。

日常生活中, 寶貝接觸名詞、動詞的機會較多, 隨著其語言能力的增長, 父母也應借機讓他們多認識一些形容詞, 以增強他們對語言的理解, 發展想像力。 可以引導寶貝感受並說出他正在做的事:手裡的優酪乳“冰冰的、涼涼的”;媽媽的懷抱“香香的、暖暖的”;風吹到手上“柔柔的、滑滑的”等, 對寶寶自由表達要給予肯定與鼓勵。

Advertisiment

方法七:講故事, 問問題, 嘴腦並用。

有研究表明, 講故事時常用的敘事性語言對寶貝的語言發展大有裨益。 經常給他們講故事, 對寶貝學習組織語言、理解語言都很有説明。 講故事的同時, 讓寶寶複述、表演故事, 或者回答故事中的問題。 也可以帶寶貝去戶外, 引導他觀察大自然, 然後把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說出來, 在語言訓練的同時, 還能激發寶寶的求知欲。

方法八:別隨意打斷寶寶說話, 認真對待他說“不”。

寶寶剛開始學說話, 有時候說不清楚。 家長要儘量領會他說的內容, 並對他表達的意願表示支持。 這樣寶寶會越來越喜歡說話。 很多寶寶最先會說的話順序是這樣的:媽、爸、抱、不。 其中, “不”很快會成為最常用詞。

Advertisiment
如果可能, 認真對待他的“不”。 如果你想給他換衣服, 他說“不”, 你就說“好吧”, 等15分鐘再問, 直至他同意為止。

另外, 寶寶說話的早晚受遺傳因素、模仿機會等的影響, 如果成人過分溺愛, 寶貝只作一個手勢或只“嗯”一聲, 成人看到後就馬上滿足, 不引導他把自己的需要說出來, 就會助長寶寶語言表達的惰性, 影響他們學說話。

最後, 提醒各位家長, 如果發現寶貝反應遲鈍、聽語木然、開口咿呀不成句, 甚至2歲了都不會叫“爸爸”、“媽媽”, 就要去醫院檢查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