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對待幼兒的逆反心理

問:我的孩子馬上就要上學了, 可我發現他越來越不聽話, 什麼都和大人對著幹, 有時還表現出很煩的樣子。 我想問一問, 在教育子女問題上, 家長怎樣做, 孩子才樂意接受。

答:兒童從2歲至4歲出現第一“反抗期”, 這種反抗不僅不是壞事, 而且對他們的精神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無力也不應改變這種現象, 但講究一點教育藝術, 對於正確引導孩子則十分必要。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家長應該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有的人認為, 小孩子只能約束, 無所謂信任與尊重, 不然他們會不服管教。 因此, 家長平時不注意傾聽孩子的訴說與要求,

Advertisiment
甚至不擇場地申斥孩子, 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 使孩子對家長望而生畏。

有的家長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家長則受孩子的左右, 孩子說什麼是什麼, 孩子要求什麼做什麼, 以求得孩子聽從自己。

有的甚至為孩子護短, 替孩子說謊, 或是過分誇耀自己的孩子, 這樣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壓抑, 孩子一旦明白了, 會對父母的縱容感到羞辱和憤怒。 久而久之, 就會使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與尊敬, 家長的話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 逆反心理會愈發嚴重。 。

那麼, 家長如何做才算對孩子尊重與信任呢?首先, 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做對了或做好了, 要使他知道應該這樣做, 並且鼓勵他做下去。

Advertisiment
表揚不要言過其實, 尤其避免在眾人面前做不適當的誇獎。 孩子做錯了或做壞了一件事, 要提出意見和批評, 甚至嚴厲的批評, 採取懲戒措施, 使他吸取教訓, 但批評也要實事求是。 其次, 當孩子遇到困難, 包括學習知識, 技能上的困難, 處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和朋友之間的一些麻煩等, 家長這個時候不要包辦, 更不要申斥他們為“笨蛋”。 要關切地看一看, 提示一下, 幫一把, 讓他們感到自己能夠做好而努力去做, 並從完成任務中得到滿足, 從而增強自信心。

當孩子情緒不愉快, 包括受了批評、委屈, 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 自己心愛的玩具損壞了或是要做的事情總也做不好時, 家長要給予安慰, 鼓勵或者指導。 教孩子自己動手把玩具修理好,

Advertisiment
教他們諒解夥伴或主動與小朋友和好等。

孩子犯除了各種煩惱, 就會把父母當作知心朋友, 什麼都願意給父母講, 父母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他們就會增強自信心, 意識到自己的能力。

再次, 要讓孩子當父母的助手和參謀,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與孩子商量家裡的事情。 做好了一定要謝謝他, 即使做壞了也不要嫌他幫了倒忙, 而要告訴他怎樣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 可以請他來出主意, 如到哪兒參觀, 爺爺奶奶過生日買什麼禮品;甚至家裡什麼東西擺在哪兒, 等等。 這樣做會 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個大人, 和父母一樣擁有參預“家政”的資格, 從而更加尊敬父母, 並主動用“大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對孩子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只要他們應該做而且能做的事, 要放手讓他自己去練, 不要橫加干涉或包辦代替, 這樣才能使孩子從父母的信任中, 提高責任感和自信心, 增長才幹。

所以, 只要家長不實行“專制”, 讓孩子覺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樣可以信任, 覺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們就會喜歡這個家, 喜歡父母, 願意把心裡話說給父母聽, 也願意接受父母的幫助。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 切忌要求過高.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天下父母人同此心, 無可非議。 但有的父母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 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過嚴的要求, 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 就會使孩子喪失

信心, 甚至出現厭煩情緒, 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 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

Advertisiment
更不應急於求成, 而應該從子女的實際情況出發, 要求孩子認真學習, 逐漸提高, 並要不斷予以鼓勵和支持。 這樣, 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逐漸消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