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讓寶寶成為愛運動的好孩子

生命在於運動, 媽媽們都懂得這個道理, 但是卻不知道運動對於寶寶有什麼重要意義, 更不清楚怎麼帶寶寶運動, 致使很多寶寶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

其實, 運動對寶寶成長的價值, 遠遠超過人們所瞭解到的。

運動促進成長

對於出生幾個月的小寶寶來講, 運動是大腦成熟的“催化劑”, 是寶寶“智慧之舟”的領航員, 也是寶寶健康快樂的源泉。

1.運動能促進大腦發育

寶寶在運動的時候, 能夠促進血液迴圈和呼吸, 使腦細胞獲得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能使大腦的神經元伸出神經纖維、長出突觸, 互相聯繫,

Advertisiment
製造出新的聯絡路徑, 使得腦內訊息傳遞的路徑增加, 促進大腦的發育。 在這個過程中, 寶寶運動的準確性、靈活性、平衡性不斷提高。

2.運動有利於增強體質

運動不僅能鍛煉寶寶的體質與體能, 而且對寶寶生長發育十分重要, 可以增進孩子食欲, 保證睡眠品質, 又能夠促進血液迴圈, 加速新陳代謝, 使骨骼組織供血增加, 使骨骼生長發育旺盛。 運動還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運動後半小時, 生長激素的分泌達到最高峰。 特別是運動過後再進入睡眠, 生長激素分泌就會呈脈衝式分泌, 這些都可促進寶寶生長。 所以, 當寶寶摸爬滾打、到處蹦躂、在家裡跑來跑去的時候, 媽媽要明白那是強身健體的好途徑, 一定不要阻止寶寶啊!

Advertisiment

3.運動有利於培養良好個性

運動有利於良好個性的培養。 無論是摸爬滾打, 還是走跑跳攀, 都有一定的危險性。 膽小的寶寶不敢玩, 敢玩的寶寶除了膽大, 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就是自信。 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到, 才會去做, 堅持做好、做完的過程也鍛煉了毅力、自我控制能力。

另外, 那些能夠相互協作玩耍的運動項目, 比如玩沙、拍皮球等, 還能促進寶寶與他人合作能力的提高, 使得寶寶的社會性發展不會因為城市化相對封閉的生活受阻礙。

抓住關鍵期, 培養寶寶運動興趣

3歲前是寶寶學會基本動作技能的敏感期, 一般8個月會爬, 1歲學會直立行走, 1歲半左右開始學跑, 兩歲左右學跳、上下樓梯。 媽媽要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這個敏感期,

Advertisiment
培養寶寶鍛煉身體的興趣與習慣。

1.抓好由自發性到自主性的過渡期

寶寶大肌肉運動發展有一個由自發性到自主性的過程。 自發性是孩子身體發育到一定程度對運動的自然需要。 一兩歲的寶寶處於動作發展迅速增長時期, 受這種生命成長內在動力的驅使, 寶寶總想自己多運動、多動手, 這樣才能滿足機體生長的需要。 媽媽要根據寶寶的生理特點, 帶領寶寶做相應的運動。

寶寶過了動作發展迅速增長期以後, 他就開始變得“懶惰”起來, 不願意動.喜歡窩在沙發上玩小玩具或者看電視, 這就預示著寶寶運動鍛煉的發展將要進入自主性。

要想寶寶養成自主運動的習慣, 促進寶寶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協調發展,

Advertisiment
需要媽媽盡心培養。 不要覺得寶寶有生理基礎就夠了, 還要培養寶寶的心理基礎, 比如培養寶寶對運動鍛煉的積極情緒、興趣與好奇, 以及運動鍛煉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同伴關係及社會性滿足, 使運動真正成為寶寶的運動和興趣。

2.增強運動的遊戲性和趣味性

3歲前的寶寶, 即使處於自發運動的時期, 如果媽媽在運動中增加一些遊戲性和趣味性, 就能增加寶寶對運動的興趣。

漣漣不到1歲, 剛剛有邁步的趨勢時, 媽媽就牽著寶寶的手走。

媽媽和寶寶面對面, 牽著寶寶的兩隻手, 媽媽慢慢向後退著走, 輕輕用力牽著寶寶的手向前走, 走一段距離後, 媽媽停下, 寶寶就走過來高興地撲到媽媽懷裡要親親。

Advertisiment

漣漣能坐能站穩的時候, 媽媽就經常和她一起玩扔球的遊戲。 媽媽和漣漣比賽, 誰扔得遠“金杯”就屬於誰。 為了得金杯, 每次漣漣都用力扔。 而媽媽裝作扔不動的樣子, 總是讓漣漣贏。 漣漣興奮極了, 總是玩了一次又一次。

1歲半左右的時候, 漣漣能自由行走了, 有了跑步的趨勢。 媽媽就和漣漣站成一排, 一隻手牽著寶寶的手, 向著一個方向慢步跑, 剛開始寶寶跑不穩, 雙腳交叉到一起好像要摔倒, 這個時候媽媽就稍稍用力, 幫助寶寶掌握一下平衡, 漣漣從學跑到能跑步, 幾乎沒摔過跟頭。

到2歲時, 漣漣可以連續平衡地跑5—6米了。 這個時候, 媽媽就放手, 讓漣漣自由自在地向前跑, 去給媽媽拿東西、開門等。 寶寶不想跑的時候, 媽媽就扮演成狡猾的狐狸, 讓漣漣做小綿羊,媽媽裝作要吃小羊的樣子,讓小羊在前面跑,媽媽在後面追。

為了鍛煉寶寶的平衡力,有的時候,媽媽還和漣漣一起玩“一二三,跑、停”的遊戲。每次漣漣都高興地哈哈大笑,一有時間,就跟媽媽說:“去玩啊!玩跑步!”

媽媽除了在各個運動能力發展的敏感期積極引導寶寶,還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情,鍛煉寶寶的小肌肉精細動作。比如,東西掉了,讓寶寶撿一下;媽媽渴了,讓寶寶接點水;媽媽要用某個工具,讓寶寶拿一下等。

3.鼓勵寶寶做運動

社區裡的運動區是培養寶寶運動興趣的好去處,當寶寶對某個器械玩得比較熟練的時候,媽媽就要誇獎寶寶幾句:“看我家寶寶多有力氣,晃動得好快啊!”當寶寶對哪個器械感到害怕的時候,媽媽不妨鼓勵一下寶寶:“我家寶寶很勇敢,這個都能玩了!”

比如,寶寶拍皮球的時候,上次拍了3下,媽媽就可以鼓勵一下寶寶:“上次拍了三下,這次一定要比上次多啊!”當寶寶超過了3下的時候,媽媽一定要獎勵寶寶。

全家人一起玩,寶寶興致會更高。晚飯後,媽媽主動把爸爸、寶寶帶,出家門,一起去踢球,是再好不過的全家共用運動親子樂趣的時光了。寶寶在1歲半左右就可以學著踢球了,剛踢的時候,媽媽可以扶住寶寶一下,等寶寶掌握住了身體平衡,就可以設立、規則了。

4.運動量要適當

運動雖好,過量會造成寶寶肌體勞累,也不好。媽媽要根據寶寶的年齡和身體素質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量。開始運動的時候,可以運動量小一些,慢慢把握孩子的體能特點,日後逐漸延長。

1~2歲的寶寶:練習跑跳、拍球、雙腿跳。

2~3歲的寶寶:跳繩、蹦床、單腿跳。

幼兒期:宜以調整運動能力的項目為主,如過獨木橋、舞蹈、結合遊戲所進行的跑跳等。

幼兒運動以身體練習為主,諸如爬、跑、跳、投、壓、郊遊、拍球、跳繩、騎車、游泳、體操等項目。

媽媽最好要由少到多、由簡入繁、由易到難地逐步增加寶寶的鍛煉項目,多種項目結合寶寶更能獲得全面鍛煉。

讓漣漣做小綿羊,媽媽裝作要吃小羊的樣子,讓小羊在前面跑,媽媽在後面追。

為了鍛煉寶寶的平衡力,有的時候,媽媽還和漣漣一起玩“一二三,跑、停”的遊戲。每次漣漣都高興地哈哈大笑,一有時間,就跟媽媽說:“去玩啊!玩跑步!”

媽媽除了在各個運動能力發展的敏感期積極引導寶寶,還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情,鍛煉寶寶的小肌肉精細動作。比如,東西掉了,讓寶寶撿一下;媽媽渴了,讓寶寶接點水;媽媽要用某個工具,讓寶寶拿一下等。

3.鼓勵寶寶做運動

社區裡的運動區是培養寶寶運動興趣的好去處,當寶寶對某個器械玩得比較熟練的時候,媽媽就要誇獎寶寶幾句:“看我家寶寶多有力氣,晃動得好快啊!”當寶寶對哪個器械感到害怕的時候,媽媽不妨鼓勵一下寶寶:“我家寶寶很勇敢,這個都能玩了!”

比如,寶寶拍皮球的時候,上次拍了3下,媽媽就可以鼓勵一下寶寶:“上次拍了三下,這次一定要比上次多啊!”當寶寶超過了3下的時候,媽媽一定要獎勵寶寶。

全家人一起玩,寶寶興致會更高。晚飯後,媽媽主動把爸爸、寶寶帶,出家門,一起去踢球,是再好不過的全家共用運動親子樂趣的時光了。寶寶在1歲半左右就可以學著踢球了,剛踢的時候,媽媽可以扶住寶寶一下,等寶寶掌握住了身體平衡,就可以設立、規則了。

4.運動量要適當

運動雖好,過量會造成寶寶肌體勞累,也不好。媽媽要根據寶寶的年齡和身體素質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量。開始運動的時候,可以運動量小一些,慢慢把握孩子的體能特點,日後逐漸延長。

1~2歲的寶寶:練習跑跳、拍球、雙腿跳。

2~3歲的寶寶:跳繩、蹦床、單腿跳。

幼兒期:宜以調整運動能力的項目為主,如過獨木橋、舞蹈、結合遊戲所進行的跑跳等。

幼兒運動以身體練習為主,諸如爬、跑、跳、投、壓、郊遊、拍球、跳繩、騎車、游泳、體操等項目。

媽媽最好要由少到多、由簡入繁、由易到難地逐步增加寶寶的鍛煉項目,多種項目結合寶寶更能獲得全面鍛煉。

相關用戶問答